古建屋檐下的清音 一鈴檐角自吟風

簷馬,又稱鐵馬、風鐸。古代中國建築房簷下容易被燕子等鳥類築巢,為了驅逐他們就設置了簷鈴和鐵馬。而如今,這卻成了古代建築的象徵,更是賦予了傳統與美妙的寓意。


古建屋簷下的清音 一鈴簷角自吟風


簷馬

“簷鈴奏曲響珊珊,盡日重門不啟關。多插瓶花供宴坐,為渠消受一春閒。”高翥的一首《春日雜興》,彷彿讓人回憶起屋簷下的一掛簷鈴,清風吹過、雀鳥飛過引得鈴聲叮咚,奏響一曲春日的興味,感同身受。

中國的古建重簷歇山,三間轉五,鏤花門窗,雕樑畫棟,很是耀眼。屋脊上掛有葫蘆、禽獸等飾物,陽光下熠熠生輝。簷牙下懸掛簷鈴,迎風叮噹作響。


古建屋簷下的清音 一鈴簷角自吟風


簷牙下懸掛的簷鈴

春去夏來,晨昏月夜,看流光輕轉,聽簷鈴鳴澈,任風叩軒窗,細雨的縫隙裡。你仔細聆聽,可以體會到清新的、玲瓏的、如珠落玉盤的、風掠簷鈴的聲音。

古代,風鈴還有一個名字是“鐵馬”,古稱“鐸”,起源於中國古代的占卜,也有人用它判斷風向。除了古建的簷下風光,廟宇中的簷鈴又是另一番通透。

寺廟簷下的鈴鐺有如塔頂的塔剎,有點醒人覺悟的象徵,也就有了一點通神的意義。鈴鐸是佛教法器之一,也被稱為“手鐸”、“手鈴”、“寶鐸”、“風鐸”、“簷鐸”等,通常用“金、銅、鐵”等金屬製造。


古建屋簷下的清音 一鈴簷角自吟風


寺廟簷下的鈴鐺

寺院懸於塔簷殿角的“鐵馬”,它也是“鈴鐸”的一種。洛陽伽藍記第五有謂:“旭日初開,則金盤晃朗;微風漸發,則寶鐸和鳴。”這就是描述“風鐸”的韻味的。另外在日本的法隆寺、唐招提寺、以及高野山等處,也懸有古色古香的“風鐸”。

契經中說:供“鈴鐸”於塔廟,世世得好音聲。釋門歸敬儀中曾說:“聲駐軍馬,由與鈴供”。這是記敘釋尊的弟子唄比丘的故事。唄比丘於多生多世之前,曾經佈施,“風鐸“(鐵馬)懸於佛塔簷下。因而感得生生世世聲音清雅,足以感動禽獸的果報。

此外,一些堂塔的相輪和簷端,也懸有鈴鐸。微風吹動,發出和鳴之韻。風吹寶樹、寶網、寶鈴聲,是西方極樂世界演暢妙法的清和雅音之一。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後,鐸便被懸掛在寺廟殿宇寶塔之簷上,成為風鈴。

寺廟裡的風鈴是宗教的重要器物,上面還會雕像、刻咒。寺廟建築屋簷下的風鈴“叮叮咚咚”,是為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的佛理。佛經中還有一種用悅耳鈴聲供養三寶的說法,用動聽的風鈴之聲比擬講法誦經之聲。再者,風鈴上刻咒,當它發出的聲音所到之處就會利益眾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