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聚焦副中心——拓展新空間 保護老文化

“一個沒有城市病的城區,一個人們嚮往的地方。”這是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在公開場合如此描述未來的北京城市副中心。1月15日,參加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各民主黨派、政協委員們圍繞疏解非首都功能、歷史文化傳承等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發展建言獻策。

政協委員聚焦副中心——拓展新空間 保護老文化

來自北京官方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1月,北京疏解提升市場和物流中心約800個,疏解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超過2600家。2019年1月,北京市級機關遷往城市副中心,這是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緩解北京“大城市病”的歷史選擇。

中國民主促進會北京市委員會(以下簡稱民進北京市委)表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了積極進展,但因涉及主體眾多、關係複雜,實際工作中面臨著不少困難和瓶頸問題。比如,疏解地與承接地之間的政策協同和制度銜接不夠;一般性製造企業疏解後異地重建資金缺口突出;行政性、事業性服務機構外遷後,由於公共服務供給、城市環境變化而產生人才去留問題等。

民進北京市委建議,應對疏解對象進行科學分類,細化疏解標準;應整合現有產業對接平臺,構建統一的功能疏解工作體系,促進產業轉移有效有序推進,避免出現“多區對一市、一企多地爭”的無序競爭局面。此外,應努力提升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水平,切實提升城市副中心綜合承載能力。


政協委員聚焦副中心——拓展新空間 保護老文化


談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如何增加吸引力,北京市政協港澳委員、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郭基泓表示,正在建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是調整優化北京城市空間格局、疏解中心區過多功能、拓展城市新空間的一項重大舉措,建議北京參考香港新市鎮以公營房屋為主的建設經驗,在通州建成多個優質、低價的保障性居住社區,以疏解主城區的人口壓力。同時,通過完善大型公共設施以及建設便捷的公共交通配置,最大限度地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升城市副中心對人口的吸引力。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總工會副主席徐淑蘭則關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中的文化傳承與弘揚。她認為:

通州具有悠久的漕運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因此,應高標準編制城市副中心運河文化專項控制性詳規,注重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注重城市文化基因的提煉、注重歷史文化遺產與現代風格的融合、注重歷史文化與生態系統的融合。


政協委員聚焦副中心——拓展新空間 保護老文化

徐淑蘭認為,以十八個半截衚衕為代表的南城風貌區、以潞河中學等為代表的近代西方建築風貌區,應搞好修繕和保護,嚴禁大拆大建;在通惠河兩岸應規劃建設濃縮通州歷史運河文化為特點的文化街區等,“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歷史文化遺產,打造更有品位、更具特色的國際歷史文化名城。”

百度搜索或者公眾號搜索“大運河文化在線”,也可以找到我們哦!

我們是大運河文化在線,專注於文化傳承,講述故事,搭建文創,在我們這裡,文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生活的調味品,關注我們,在閒愜的生活中品嚐文化帶來的悠揚滋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