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鄉愁

時間的鄉愁

有一些文字不因時間的流逝而消逝,有一些詩不因地點變遷而不再感動,有一些人不因不在人世而喪失價值。把這些特點放在余光中身上再合適不過。

手中拿著《時間的鄉愁》,這應該是餘老過世後出版的一本書,還沒打開就已經是滿滿地感動。很自然地相信,這是最後能看到的餘老“新”書,能再次與餘老相逢在詩句裡,在散文中,是我輩之福,只是這種緣分已經成為絕唱……

時間的鄉愁

看書我有一個習慣,不論是故事還是散文,我都能從書中找出線索,理清作者寫作的思路。然而我在看《時間的鄉愁》時,卻是找不出這樣一條線。也許余光中認為,人的思維本是發散的,強制性的為某書制定一條或幾條主線本不符合人腦思考的特點,人的思維常常是發散性的,會突然出現一些奇思妙想。同時大腦又在併發的同時處理幾件事,思考不同的問題。這些特點很難被文字所表現。

所以餘老在《時間的鄉愁》中也任性了一回,天馬行空的把自己所思所想呈現於紙上,只在乎於對詩詞的思考,對學術的思考,對人生的思考。而我,在看書的過程中,也不再刻意去找尋那所謂的主線,讓思緒跟上大師的步伐,去感受讀書悟道之樂趣。

時間的鄉愁

余光中一生最愛還是詩。所以在《時間的鄉愁》中,所有的文字均和詩相關。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古詩的理解、中外詩譯的比較、對詩友的懷念,就連對父輩的記憶也與詩有關,書本像一位傾述者慢慢地告訴我們,他是如何從那個動盪的年代走過來,又是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下走進詩的海洋。

《時間的鄉愁》雖說是余光中計劃出版中的一本書,但最後成書及出版事務均由女兒餘幼珊完成,本書的序最終也由女兒代寫。走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一位文學大師會想些什麼?

和很多老人一樣,他會懷念故鄉。會想起親人,而作為一名學者,相對普通人,又多了一份對學術上的追求。浩瀚學海中,感覺自己仍有未知之處,一點小小的感悟也希望能記錄下來,與人分享。

《時間的鄉愁》充分體現了余光中晚年的思想和學術態度,越是博學之人越是感覺自己知之甚少。從而花更多的精力投入研究學習中。

作為一名詩人,最開心的事是以詩會友,有人能讀懂他的詩將是詩人最大地安慰。很喜歡書中附著的手稿和明信片。讀懂了這些詩,也就讀懂了余光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