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乡愁

时间的乡愁

有一些文字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逝,有一些诗不因地点变迁而不再感动,有一些人不因不在人世而丧失价值。把这些特点放在余光中身上再合适不过。

手中拿着《时间的乡愁》,这应该是余老过世后出版的一本书,还没打开就已经是满满地感动。很自然地相信,这是最后能看到的余老“新”书,能再次与余老相逢在诗句里,在散文中,是我辈之福,只是这种缘分已经成为绝唱……

时间的乡愁

看书我有一个习惯,不论是故事还是散文,我都能从书中找出线索,理清作者写作的思路。然而我在看《时间的乡愁》时,却是找不出这样一条线。也许余光中认为,人的思维本是发散的,强制性的为某书制定一条或几条主线本不符合人脑思考的特点,人的思维常常是发散性的,会突然出现一些奇思妙想。同时大脑又在并发的同时处理几件事,思考不同的问题。这些特点很难被文字所表现。

所以余老在《时间的乡愁》中也任性了一回,天马行空的把自己所思所想呈现于纸上,只在乎于对诗词的思考,对学术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而我,在看书的过程中,也不再刻意去找寻那所谓的主线,让思绪跟上大师的步伐,去感受读书悟道之乐趣。

时间的乡愁

余光中一生最爱还是诗。所以在《时间的乡愁》中,所有的文字均和诗相关。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古诗的理解、中外诗译的比较、对诗友的怀念,就连对父辈的记忆也与诗有关,书本像一位倾述者慢慢地告诉我们,他是如何从那个动荡的年代走过来,又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下走进诗的海洋。

《时间的乡愁》虽说是余光中计划出版中的一本书,但最后成书及出版事务均由女儿余幼珊完成,本书的序最终也由女儿代写。走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一位文学大师会想些什么?

和很多老人一样,他会怀念故乡。会想起亲人,而作为一名学者,相对普通人,又多了一份对学术上的追求。浩瀚学海中,感觉自己仍有未知之处,一点小小的感悟也希望能记录下来,与人分享。

《时间的乡愁》充分体现了余光中晚年的思想和学术态度,越是博学之人越是感觉自己知之甚少。从而花更多的精力投入研究学习中。

作为一名诗人,最开心的事是以诗会友,有人能读懂他的诗将是诗人最大地安慰。很喜欢书中附着的手稿和明信片。读懂了这些诗,也就读懂了余光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