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類節目那麼多,如何才能“舊瓶醞釀新酒”?

音樂類節目那麼多,如何才能“舊瓶醞釀新酒”?

轉自:廣電時評

“經典”,於哪個時代而言都有經久不衰的魅力。在文化藝術領域,無論對何種類型的經典進行“改變”,都既要有手段讓經典繼續流行,也要做好和時代的聯結。

在音樂類節目層出疊見的當下,我們該如何定義今天的“聽覺”審美?

自2012年開始,一批主打“原創音樂”的節目湧現,賦予“原創音樂”以熒屏活力。如果說當時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這張“原創”王牌,五年過去,今天的音樂類節目似乎再度被解構了——更多“改編”的行為被運用其中。近期江蘇衛視《不凡的改變》做了新嘗試,呈現一種新的可能。即無論在時間軸或是空間軸,只要是大眾喜聞樂見的音樂形態都可以進行電視化的呈現。

音樂類節目那麼多,如何才能“舊瓶醞釀新酒”?

尤其是近來熒屏中出現的“經典改編熱”,也直接投射到音樂類節目的創新進階之中:老歌新唱、元素混搭、星素同臺,種種“花樣”的背後是電視人對音樂節目創新轉碼的一種探索思路。

為什麼“改編”?

在人類漫長的藝術史中,改編不僅延續了莎士比亞、貝多芬們的藝術生命,還誕生了新的“莎士比亞們”。改編的真正意義也在於不斷地挑戰人類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經典”和經典之後每一個付出過創意的人,都閃耀著光芒。

從音樂本體而言,把大多數觀眾耳熟能詳的歌曲重新演繹,似乎並不是一件“討巧”的事。流金歲月的當代呈現,關乎審美問題且沒有特別標準,是基於每個觀眾自身的審美偏向來定義的。《不凡的改變》這檔以“經典歌曲改編”為核心的節目,也令“經典”在今天的重現再度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經典音樂的熒屏表達效果取決於多種因素,例如歌手的音樂素養和舞臺經驗、音樂團隊的專業水準、觀眾的認知差異等。電視節目開始傾注於歌曲改編,一方面是源於創作題材差異化、新鮮感的需要,另一方面,“過去”和“現在”的對比,也能自然形成頗具“戲劇性”的觀感。

音樂類節目那麼多,如何才能“舊瓶醞釀新酒”?

通過縮短歌手準備時間、強化不同身份歌手間的“對抗”等形式,為節目的傳達帶來諸多看點。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明晰節目的核心立意究竟在“音樂”還是“改編”?事實上,有不少模糊了音樂主體性的同類節目,活力式微的狀況也在屢屢發生。

“舊瓶醞釀新酒”,如何能在確立節目立意的同時探索出新意?

《不凡的改變》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同樣是專攻“翻唱改編”,《不凡的改變》,找到了一個有趣的切入點——經典歌曲的創意演繹。每期邀請兩組華語樂壇的專業歌手坐陣,他們以互唱對方經典作品的形式登場,隨後登場的三位競演選手則各自對其代表作進行不同樣式的翻唱。

音樂類節目那麼多,如何才能“舊瓶醞釀新酒”?

音樂節目中的“改編”,通常有兩類:一是在保留原本聽感的基礎上,做部分配器的調整或是段落上的起伏變化;二是顛覆性地重新編配,製造完全不同的聽覺體驗。《不凡的改變》希望帶來第二種嘗試。

《不凡的改變》節目製作人方勃焱和音樂總監龍隆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與其他帶有翻唱元素的音樂類節目不同,節目注重的是讓觀眾瞭解到經典為什麼會成為經典。所以,不拘泥於編曲上的改編,節目更多著眼於為經典曲目注入更豐富的原創元素,“改變”由此而來。

“經典”是否意味著一成不變?

“貝多芬就改編過民謠到自己的交響樂中。”《不凡的改變》第五期邀請到的嘉賓是羅大佑和戴佩妮。作為出道近40年的“經典”歌手,羅大佑的作品被不同歌手無數次地改編。在他看來,音樂的改編是應當支持的。“一首歌之所以成為經典,共性的特點是經得起時間考驗。不管多少年,挑戰這種經典,是在剖析它被時間考驗之後,大家還願意聽它的理由。”羅大佑這樣說。

音樂類節目那麼多,如何才能“舊瓶醞釀新酒”?

要經得住時間的考驗,才能“常改常新”。以家喻戶曉的民歌《茉莉花》而言,它也是經歷了不斷的“改編”才有了今天的“經典”模樣。最早關於《茉莉花》的曲調在明代已流行的《鮮花調》基礎上發展而來,在各地方言語調、風土人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衍生出各種風格的“同宗民歌”。即使在今天,《茉莉花》仍在尋找著“當代表達”,無論過去多久,經典始終都能繼續流行。

哪些歌曲值得被改編?時間自會賦予答案。好的作品總是能穿越歷史的塵埃,令每代人產生相應共鳴。但也正因為如此,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都有一種本能的動力把經典作品召喚出來,加入新的元素、新的情感,讓經典作品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在這一期的《不凡的改變》中,羅大佑的眾多作品也被改編成不同風格的新作品。《千年之戀》的演唱者戴愛玲改編羅大佑的《戀曲1990》;由蒙古族、藏族、彝族組成的“阿吉太”組合糅合三種少數民族語言改編《野百合也有春天》;高家寧也在改編《你的樣子》是加入了新的故事。

音樂類節目那麼多,如何才能“舊瓶醞釀新酒”?

此外,戴佩妮的《怎樣》也因為衝擊力樂隊“豫劇+搖滾”的融入而有了煥然一新的樣貌,戴佩妮甚至也現場學起了豫劇。讓經典歌曲的原作者和觀眾都認可的方式“改變”,在某種程度上也算不小的突破。

本質上是讓經典再“驚豔”

即便如此,改編也並非易事。羅大佑認為,“歌曲改編是一種再創作。如果改編得不好也會被批評得很厲害,因為會觸及經典歌曲中最重要的成分。”這對於《不凡的改變》來說,似乎也走在了搖搖晃晃的鋼索上。從既有播出看來,有民謠版《布拉格廣場》沒唱完觀眾直呼遺憾的,也有陝北民歌版《日不落》因反差太大而遭受質疑的。音樂改編的穩定性也需要長期的提升。

音樂類節目那麼多,如何才能“舊瓶醞釀新酒”?

節目中登場的歌手戴佩妮表示,“改編是聽覺上的不同刺激和吸收,今天的改編是否會讓經典成為另一個經典?這就是節目中的選手接下來的挑戰。”加入“原創”,不僅意味著加入新的元素,更是改編者新的思想和情感的一次考驗。有評論指出,“在保留經典之處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才是改編。改編是‘換衣’而非‘換頭’,經典也絕不是一首歌的體驗,更是彌散其中悠長的韻味與情致。”《不凡的改變》中有不少歌曲呈現出這樣的潛質,在改編中把握原作精髓的傳承。比如宋念宇的《倒帶》、坡上村的《天堂》、劉迦帝的《膽小鬼》等,都能讓觀眾在聆聽時感受到原作中的意境和情感,同時又形成新的體驗。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究竟要保留多少原作的本來滋味?

音樂類節目那麼多,如何才能“舊瓶醞釀新酒”?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借鑑電視人對“如何尋求傳統文化創新”的探索。近年來,電視熒屏上甚至出現了不少戲曲節目,他們在“如何把大眾文化和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的道路上嘗試了不少,用搖滾的方式唱京劇、用雜技的方式演武生……其本質也是在尋找原生文化和文化新表達之間的平衡。最終指向的目的只有一個——讓經典繼續流行下去。

音樂改編類節目同樣如此,改編者應遵循“不為改編而改編”的基本原則,深刻洞悉原作裡想要傳達的核心主旨,加之這個時代觀眾喜聞樂見的藝術手法,改編才能變成“不凡的改變”。

音樂類節目那麼多,如何才能“舊瓶醞釀新酒”?

新興的音樂形式遇上傳統意義上的經典作品,會有怎樣的化學反應?作詞人方文山曾給出一個很好的回應,“流行音樂需要取情感的最大公約數,這樣才能流傳、才能引起共鳴。”

從“改編“到“改變”,這或許是對音樂改編節目升格的一種有力路徑。

本週日20:30,江蘇衛視《不凡的改變》,讓改變繼續發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