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定遠八大古鎮

民國時期定遠八大古鎮,你知道嗎?

民國 34年(1945年),定遠轄八個鎮三十二個鄉,其中八個鎮號稱“民國時期定遠八大古鎮”,分別是:老人倉、朱灣、永康、藕塘、池河、張橋、爐橋、城中鎮。

老人倉

老人倉,就是今天的倉鎮。據傳說,原為明初重臣藍玉糧倉,差有老人看護,故名“老人倉”。也有傳說是五代宰相馮道或明朝開國將領唐勝宗的糧倉。

境內北原有包公祠,現尚有遺蹟可尋。南有全國最大的新四軍無名烈士墓群——王小廟無名烈士陵園,陵園內有174座墳塋,埋藏著抗戰時期犧牲的700多名新四軍官兵。王小廟無名烈士陵園是滁州市愛國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已被定為全國紅色旅遊景點,年接待瞻仰觀光人士萬餘人次。

據說在民國時期倉鎮的美食就很有名氣,如今倉鎮狗肉鍋全定遠縣聞名,經常會有人特地開車來倉鎮吃口狗肉鍋。

朱灣

朱灣鎮,原名朱家灣,系自然古集鎮,因昔有朱姓始居,沛河至此折向成灣繞流西南而得名。清屬定城西鄉朱家灣保,民國系定遠縣八大古鎮之一,歷史之悠遠,昔日之繁華,有古蹟“西土屏番”為證。

民國時期定遠八大古鎮

▲圖為西土平番

抗日和解放戰爭中,朱灣作為轄16個鄉的海清區(因紀念餘海清)駐地,領導人民驅日寇,反壓迫求解放。在血與火的洗禮中,朱灣先後輸送和培養了一大批仁人志士,有70多位烈士為國捐軀,建國後走上副廳級以上領導崗位的有60多人。

永康

永康鎮是定遠縣西部重鎮、歷史名鎮,是明代抗倭英雄戚繼光的故鄉,文化底蘊豐厚,民風淳樸。

永康鎮以駐地永康命名,系歷史古鎮,相傳大禹治水時經過此地,留下後代在此繁衍生息,將此地取名為禹王鎮。

紅軍時期定遠第一個黨支部——臧陳支部座落在原青山鄉友愛村境內。1928年夏,由方在暄、臧德新、王慶春、張漢民等建立。現該遺址已被重新修建,成為永康鎮紅色教育基地。

永康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境內名勝古蹟較多。《定遠縣誌》(1995年版)記載:“隨著佛教興盛於南北朝,當時在定遠鳳陽山南麓建有寺廟120餘座,聞名全國的就有能仁寺、莫邪寺、中九華寺……等等”。陰陵城遺址,位於永康鎮古城村,據《鳳陽府志》載:“鳳陽與定遠,二縣之界有莫邪山,山南有故城遺址,周圍二里,即秦陰陵縣城。”

藕塘

藕塘鎮位於定遠縣東南30公里處,與滁州市南譙區接壤。藕塘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物產豐富,山清水秀,經濟繁榮,有千年古鎮之風韻,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薈萃,素有“小莫斯科”之譽稱。1939年,劉少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生活、戰鬥,因此藕塘成為全國十九塊抗日民主革命根據地之一。1996年10月,劉少奇的夫人王光美親臨藕塘,深切緬懷革命先烈。鎮內的烈士陵園,是省、市、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省政府、省軍區國防教育基地。藕塘是安徽省195箇中心集鎮之一。2005年春,被中宣部、國家發改委、旅遊局列為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

民國時期定遠八大古鎮

▲圖為藕塘老街

《新民主》報當年是津浦路西省委機關報,社長是黃岩。《新民主》報社舊址位於藕塘鎮東南約7公里處,這裡群山環抱,風光獨特,進出通道可從新集水庫乘船到達。抗日戰爭時期,報社設在一週姓人家,是一座四合院,現還存有當年報社辦公、生活用品及印刷設備零部件和鉛字釘等。

民國時期定遠八大古鎮

▲圖為抗戰時《新民主》報社舊址

池河

淮河支流池河自南向北橫穿池河鎮全境,池河鎮因此而得名,古稱“幽州”, 地理位置獨特,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塞之地。

民國時期定遠八大古鎮

▲圖為池河太平橋

池河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商貿雲集,物產豐富。境內有玉皇閣、玉皇大道、池陽關鎖、馬營巷、太平橋、施茶庵、曉山寺、岱山廟等歷史遺蹟和人文景觀。池河上屹立的“太平橋”始建於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至今古貌尚存,已列入安徽省古文化景點。古渡口、古驛站、南京——北京的官方驛道至今還訴說著池河滄桑崢嶸的歷史。

張橋

張橋鎮古為驛站,商賈雲集,是皖東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如今位於合蚌路沿線的張橋鎮,大小店鋪林立,市井繁榮,南來北往的商人絡繹不絕,商貿十分發達。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張橋滷鵝”、“張橋紅燒肉”等傳統飲食食品享譽四方。

張橋文化燦爛。我省四大劇種之一的廬劇距今已有200多年曆史,其第一代藝人郭思龍的“戲班子”長期活動在張橋鎮境內,其兩個知名徒弟丁玉蘭、董桂蘭均成為廬劇界表演藝術家。民間刺繡工藝精湛,代表作品“繡花枕”、“繡花鞋”、“小兒肚兜”等已被收入定遠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張橋大鼓書將定遠方言、民間音樂、民間小調進行整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演唱流系,深受群眾喜愛。

爐橋

歷史上的爐橋是一座有著2000多年曆史的古鎮。它位於皖東西部邊陲,地處三市三縣交界處,因其為水陸交通要衝,秦漢前即是窯河之濱人口密集的一大聚落。史載古鎮四面環水,西北船泊處逶迤六十餘里通入淮河,“賈舶通焉”,“地方富庶,科甲綿延,為邑之首鎮”,素有“小南京”的美譽。2016年被入選安徽“千年古鎮”。

民國時期定遠八大古鎮

▲圖為爐橋“橋上橋”遺址

民國時有福建、山西、新安、徽州等會館,眾商雲集,市井繁榮。

爐橋昔有八景,遠近聞名,這八景分別是黃山積雪、龍潭煙雨、慈寺晚鐘、東郭松濤、重橋映月、西河柳浪、鳳嶺晴嵐、淮浦歸帆。由於諸多歷史原因,八景有的早已無跡。只有“重橋映月”和“西河柳浪”還有蹤跡可尋。

城中

城中就是今天的定城鎮。民國22年(1933年)定城為區治所。民國25年,改為定城鎮。民國34年,改為城中鎮。解放後,複名定城鎮。作為定遠縣城,距今已逾 12個半世紀。舊無城,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始築土城。後屢毀屢建,至明正德七年(1512年)始易以磚石。現在的定城鎮已是古老而新興的縣城,滁州市西部的衛星城。

定城是江淮之間的古老重鎮,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史上有“九省通衢”之稱,在中國幾次南北大分裂中,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民國28年﹙公元1939年﹚日本飛機轟炸定城時,城池全部被毀。

民國時期,城內名勝古蹟頗多,著名的有董槐墓、魯肅祖母墓、戚繼光亭、巽峰閣、西禪寺、文峰塔等。(定遠朗讀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