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史新說之荊軻刺秦,有勝無敗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劉向《荊軻刺秦王》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一句話,成為一個勇士專屬的墓誌銘,一個人,成為一個國家的忌憚,荊軻刺秦,一個匕首使得秦王目眩良久,一個刺客,使得滿朝官員聞風喪膽。回顧這個事件,不論在歷史上還是課堂上,都有很多爭論的聲音,有人說,荊軻即便得手,也阻擋不了秦一統天下的步伐,他所做的都是徒勞。往往在課堂上,老師也會從歷史前進的角度出發,以荊軻是一種阻擋統一趨勢的存在結束這一課,但本文要從多個角度入手,論述荊軻刺秦,只有可取之處,而沒有戰敗之跡。

戰國局勢分析,秦國統一天下的雛形已經顯現


舊史新說之荊軻刺秦,有勝無敗

戰國局勢地圖

荊軻刺秦的時間大概在公元前227年,秦已經吞併韓、趙,戰國七家已剩下五家,從東邊看,齊國正處於永不出兵的齊王建的帶領下,齊國的一國之君,沒有抵抗強軍的勇氣,早在長平之戰時齊王建就連給趙國軍糧的舉動都沒有。並且齊國內部政治相對穩定,也不會出現新王,這樣齊國縱然有實力,也不會發揮來阻擋秦軍進擊的腳步,一副事不關己的皮相。反觀荊軻,以一人之力,就敢與秦軍統領——秦王對峙,倘若齊王建有這樣的心氣,也不會讓秦國完成統一大業。下文會繼續探討這個問題,再從南看,楚國不可否認的是一個大國,但與齊不同,楚國的內部政治更迭頻繁,國內的政治紛爭積累已久,前229年,楚幽王一死,新王登基,不出兩月就被其兄殺害,外戰自楚懷王之後沒贏過,不停地被攻城拔寨,都城屢屢遷至別地。長期的積弱局面加上宮廷內部的紛爭,使得楚國氣數已盡。魏之前與秦屢屢交戰,局勢已如風中殘燭,苟延殘喘,晉分的三家大致亦是如此,在反抗秦軍的實力計算面前可忽略不計。而燕國,一直被認為是戰國裡最弱的一個小國,自己無能征善戰的能力,在外無可聯合仰仗的可能性,即便向秦國委曲求全,也基本沒有可以談判的實力與國際地位。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

賈誼《過秦論》

反觀秦這方面,秦國的內政,六朝君主,都不是等閒之輩,尤其以秦孝公重用商鞅為首,最為出名。不少學者也認為,秦國崛起的道路從變法開始,外戰屢屢攻城拔寨,秦軍士氣高漲。所以,秦的一統天下,不是一朝一夕促成,而是長期積累的量變促成爆發式的質變。

這麼看來,我們可以總結出這樣的結論:秦國已經有了統一天下的實力,其餘的國家已經無法阻止此時的秦國,不是在親秦就是在被秦征討的路上。這就是荊軻刺秦時的戰國整體背景,即便是面對這樣孰強孰弱分明可見的情況,燕國和荊軻還是踏上了刺秦的道路。


舊史新說之荊軻刺秦,有勝無敗

荊軻符合道德價值體系中的忠信勇義

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魯迅

荊軻刺秦,貴在其勇。在古代道德價值體系中,荊軻的勇是可歌可泣的,我們再來看,荊軻此行出發的動機與緣由,是與太子丹的約定,在儒家道德價值體系中,這既是信,是忠,又是義。

忠,是為一國之君的捨生忘死。

信,是約定,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人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三句話中的信,就是與朋友結交的最好狀態與標準,荊軻與太子丹的結交,比一諾千金還要無價,是交予一個國家的性命之諾。

義,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長河中,是人們評價交情的最高準則,關羽即使最後敗走麥城,依然以一個“義”字成為歷史上乃至當今的正面人物,一些人物上的可貴品質,鮮明特徵,能夠名垂青史,受人膜拜,是正常的評價體系,

而在人們最為推崇敬仰的道德價值體系當中,荊軻最起碼有四種難能可貴的品質值得獲得正面的評價,即忠、信、勇、義,由此,荊軻刺秦,不是人們口中說的以卵擊石,愚昧不堪,而是即使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壯舉。

不以成敗論英雄,是客觀看待歷史的一個立場

其實,集中在荊軻身上最大的爭議點就是他出發的動機與結果。古往今來,乃至現代的課堂上,不少老師還是會在課文結束之後,拋出一個問題:同學們,你認為荊軻刺秦要是成功了,他就能阻止秦王朝的建立嗎?而在這個問題拋出之前,老師或者不少人都已經有了答案,答案就是不能,帶著這樣的一個結果去看待荊軻,看待荊軻的行動是片面的。

誠然,輸就是輸,贏就是贏,勝者王候敗者寇,無可厚非。但是隻以結果來評價事物是形而上學的,不符合看待事物的客觀標準,尤其是人類社會,遠的不看,看近的,秦之後的項羽,縱然四面楚歌,也是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是失敗了,可只有他能配得上“霸王”一稱,而沒有人把成功了的劉邦稱作“霸王”,這個名號背後是人們對於項羽氣節的肯定。而看荊軻,以一人之力,挑戰一個成型的王朝,其勇,其氣節,不正是值得稱讚的品質嗎?

反觀之,秦檜與岳飛的較量當中,最後奸臣得逞,害死了岳飛,從結果看,秦檜是贏了,那我們就應該推崇這樣的贏家嗎?當然是不能,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公道自在人心。

人生漫漫,不只是歷史,還有人生,看重的都是過程,就算在很多人眼中,荊軻可能是愚昧的,可能是封建王朝未開始之前的開胃小菜,但他在太子丹眼裡,是成功的,是為國捐軀的勇士,短短一生,倘若有一個人能記住,能深念其人,這輩子也是值了,更何況,荊軻還有高漸離,還有一個小國的上上下下銘記。由此觀之,從過程來看,荊軻有勝無敗


舊史新說之荊軻刺秦,有勝無敗

最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荊軻一時英雄一世英雄

今人看荊軻,帶著現代人的視角,從當時的生產力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分析,往往對荊軻的舉動代入了上帝視角,而實際上,從當時的局勢以及社會形態等實際情況來看,齊王有兵不動,太子丹孤注一擲,派荊軻刺秦,從與秦對立的國家層面來看,弱小的燕國,一意孤行的勇士不是比齊國強萬分嗎,而當時的人們沒有現代人先進的意識,都是在探索,太子丹就認為刺殺了秦王嬴政,燕國就是能不被毀滅,這樣的想法放在當時的社會當中也無可厚非,並且封建王朝未開始之前,一國之君就有了足夠的統治力,刺殺一國的君主,怎麼也會給成型的秦王朝一次痛擊,因為秦就是第一個封建王朝,嬴政就是秦始皇,是封建帝制的源頭,針對他,進行刺殺行動,何嘗又不是一種極為有效的國家之間的手段。

所以說,荊軻從上文所講的意義上講,是成功的,是震動一時的刺客,是長久以來留名的燕國英雄,有勝利之處而無敗績可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