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史新说之荆轲刺秦,有胜无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刘向《荆轲刺秦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句话,成为一个勇士专属的墓志铭,一个人,成为一个国家的忌惮,荆轲刺秦,一个匕首使得秦王目眩良久,一个刺客,使得满朝官员闻风丧胆。回顾这个事件,不论在历史上还是课堂上,都有很多争论的声音,有人说,荆轲即便得手,也阻挡不了秦一统天下的步伐,他所做的都是徒劳。往往在课堂上,老师也会从历史前进的角度出发,以荆轲是一种阻挡统一趋势的存在结束这一课,但本文要从多个角度入手,论述荆轲刺秦,只有可取之处,而没有战败之迹。

战国局势分析,秦国统一天下的雏形已经显现


旧史新说之荆轲刺秦,有胜无败

战国局势地图

荆轲刺秦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227年,秦已经吞并韩、赵,战国七家已剩下五家,从东边看,齐国正处于永不出兵的齐王建的带领下,齐国的一国之君,没有抵抗强军的勇气,早在长平之战时齐王建就连给赵国军粮的举动都没有。并且齐国内部政治相对稳定,也不会出现新王,这样齐国纵然有实力,也不会发挥来阻挡秦军进击的脚步,一副事不关己的皮相。反观荆轲,以一人之力,就敢与秦军统领——秦王对峙,倘若齐王建有这样的心气,也不会让秦国完成统一大业。下文会继续探讨这个问题,再从南看,楚国不可否认的是一个大国,但与齐不同,楚国的内部政治更迭频繁,国内的政治纷争积累已久,前229年,楚幽王一死,新王登基,不出两月就被其兄杀害,外战自楚怀王之后没赢过,不停地被攻城拔寨,都城屡屡迁至别地。长期的积弱局面加上宫廷内部的纷争,使得楚国气数已尽。魏之前与秦屡屡交战,局势已如风中残烛,苟延残喘,晋分的三家大致亦是如此,在反抗秦军的实力计算面前可忽略不计。而燕国,一直被认为是战国里最弱的一个小国,自己无能征善战的能力,在外无可联合仰仗的可能性,即便向秦国委曲求全,也基本没有可以谈判的实力与国际地位。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贾谊《过秦论》

反观秦这方面,秦国的内政,六朝君主,都不是等闲之辈,尤其以秦孝公重用商鞅为首,最为出名。不少学者也认为,秦国崛起的道路从变法开始,外战屡屡攻城拔寨,秦军士气高涨。所以,秦的一统天下,不是一朝一夕促成,而是长期积累的量变促成爆发式的质变。

这么看来,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结论:秦国已经有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其余的国家已经无法阻止此时的秦国,不是在亲秦就是在被秦征讨的路上。这就是荆轲刺秦时的战国整体背景,即便是面对这样孰强孰弱分明可见的情况,燕国和荆轲还是踏上了刺秦的道路。


旧史新说之荆轲刺秦,有胜无败

荆轲符合道德价值体系中的忠信勇义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

荆轲刺秦,贵在其勇。在古代道德价值体系中,荆轲的勇是可歌可泣的,我们再来看,荆轲此行出发的动机与缘由,是与太子丹的约定,在儒家道德价值体系中,这既是信,是忠,又是义。

忠,是为一国之君的舍生忘死。

信,是约定,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人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句话中的信,就是与朋友结交的最好状态与标准,荆轲与太子丹的结交,比一诺千金还要无价,是交予一个国家的性命之诺。

义,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是人们评价交情的最高准则,关羽即使最后败走麦城,依然以一个“义”字成为历史上乃至当今的正面人物,一些人物上的可贵品质,鲜明特征,能够名垂青史,受人膜拜,是正常的评价体系,

而在人们最为推崇敬仰的道德价值体系当中,荆轲最起码有四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值得获得正面的评价,即忠、信、勇、义,由此,荆轲刺秦,不是人们口中说的以卵击石,愚昧不堪,而是即使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举。

不以成败论英雄,是客观看待历史的一个立场

其实,集中在荆轲身上最大的争议点就是他出发的动机与结果。古往今来,乃至现代的课堂上,不少老师还是会在课文结束之后,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认为荆轲刺秦要是成功了,他就能阻止秦王朝的建立吗?而在这个问题抛出之前,老师或者不少人都已经有了答案,答案就是不能,带着这样的一个结果去看待荆轲,看待荆轲的行动是片面的。

诚然,输就是输,赢就是赢,胜者王候败者寇,无可厚非。但是只以结果来评价事物是形而上学的,不符合看待事物的客观标准,尤其是人类社会,远的不看,看近的,秦之后的项羽,纵然四面楚歌,也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是失败了,可只有他能配得上“霸王”一称,而没有人把成功了的刘邦称作“霸王”,这个名号背后是人们对于项羽气节的肯定。而看荆轲,以一人之力,挑战一个成型的王朝,其勇,其气节,不正是值得称赞的品质吗?

反观之,秦桧与岳飞的较量当中,最后奸臣得逞,害死了岳飞,从结果看,秦桧是赢了,那我们就应该推崇这样的赢家吗?当然是不能,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公道自在人心。

人生漫漫,不只是历史,还有人生,看重的都是过程,就算在很多人眼中,荆轲可能是愚昧的,可能是封建王朝未开始之前的开胃小菜,但他在太子丹眼里,是成功的,是为国捐躯的勇士,短短一生,倘若有一个人能记住,能深念其人,这辈子也是值了,更何况,荆轲还有高渐离,还有一个小国的上上下下铭记。由此观之,从过程来看,荆轲有胜无败


旧史新说之荆轲刺秦,有胜无败

最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荆轲一时英雄一世英雄

今人看荆轲,带着现代人的视角,从当时的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分析,往往对荆轲的举动代入了上帝视角,而实际上,从当时的局势以及社会形态等实际情况来看,齐王有兵不动,太子丹孤注一掷,派荆轲刺秦,从与秦对立的国家层面来看,弱小的燕国,一意孤行的勇士不是比齐国强万分吗,而当时的人们没有现代人先进的意识,都是在探索,太子丹就认为刺杀了秦王嬴政,燕国就是能不被毁灭,这样的想法放在当时的社会当中也无可厚非,并且封建王朝未开始之前,一国之君就有了足够的统治力,刺杀一国的君主,怎么也会给成型的秦王朝一次痛击,因为秦就是第一个封建王朝,嬴政就是秦始皇,是封建帝制的源头,针对他,进行刺杀行动,何尝又不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国家之间的手段。

所以说,荆轲从上文所讲的意义上讲,是成功的,是震动一时的刺客,是长久以来留名的燕国英雄,有胜利之处而无败绩可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