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聯金攻遼已經吃過虧,為什麼後來又聯蒙攻金呢?

我們總說,人不在同一個坑裡跌倒兩次,如果有東吳話,要麼這個人是傻子,要麼是他做出的選擇,那怕跌的傷筋動骨,那也是心甘情願。當然了,也有兩者兼有的,比如宋朝就是如此的一個活寶。首先,作為第一個被外族徹底幹翻的中原政權,兩宋的智商堪稱智障,完全沒有任何一丁點戰略思想,如果北宋的滅亡是一場悲劇的話,那要為此負全責的也只能是北宋自己。不信請看。在北宋末年時,本來已經和平共處的宋遼兩國突開戰端。而一切的緣起只不過是在那黑土地上崛起的小小部落式金國罷了。

宋朝聯金攻遼已經吃過虧,為什麼後來又聯蒙攻金呢?

在金幾乎把遼國打垮的時候,作為南方支柱的北宋朝廷居然沒能感到唇亡齒寒的威脅,反而做起了落井下石的把戲。本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大力支援面臨滅亡的遼國,使遼國的殘餘力量成為抵抗金國強大武力的屏障,當遼國成為宋國的附庸國,然後再尋找適當的時機讓遼國割燕雲給北宋,這才是利益最大化的辦法,只要稍微有點政治頭腦基本都是這麼做的。哪怕最不濟的做法,也是應該讓金和遼互拼消耗,而北宋整頓兵馬,做好萬全之策的同時坐收漁利。但北宋這兩個都沒選,而是選了最低檔的,連金滅遼,到了了自己連搭著把自己也給搭進去了。

宋朝聯金攻遼已經吃過虧,為什麼後來又聯蒙攻金呢?

本來吧,人生就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國家也是一樣的,吃一盞長一智嘛。這錯誤操作都把北宋嚯嚯沒了,如此大的經驗教訓應該會讓南宋長點記性,但事實並非如此。然後,蒙古人來了的時候,作為北宋延續的南宋又來這一套。聯蒙攻金,結果最後又連帶自己被蒙古給一鍋端了,一副死不悔改的樣子。那麼問題也就來了,為何兩宋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一個錯誤呢?難道兩宋領導階層真的都是智商性功能障礙嗎?其實並非如此,簡單點來說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宋朝聯金攻遼已經吃過虧,為什麼後來又聯蒙攻金呢?

其實一開始,北宋聯金打遼是沒錯的。因為這個戰略的前提是,北宋認為“檀淵之盟”是國恥。其次,遼國遠強於金國,當時金能戰者不過萬人,遼幾十萬人軍隊,北宋支持金頗有火中取栗的意思,更何況北宋覺得宋軍武力足可憑仗,因此聯金滅遼主觀客觀都條件都是成熟的。再加上遼國對中原的壓迫這個問題一直根深蒂固。北宋人認為,從李克用時代就開始,契丹兩個字代表的就是野蠻,宋人上下一向畏遼如虎,不打死他不舒服。外加上當時宋軍西軍風頭正勁,敗西夏,平方臘,西軍也有騎兵,西軍種家軍,折家軍,原來也是鮮卑人党項人。

宋朝聯金攻遼已經吃過虧,為什麼後來又聯蒙攻金呢?

他們為大宋效力百年,戰功赫赫,大宋裡還有不少將門呼延家,還有慕容家宇文家万俟家的人,不是鮮卑遺民就是沙坨遺民,都是遊牧民族,他們還漢化了有兵法,怕你金國個鬼?滅了遼國,恢復幽雲十六州,這代宋人就記入歷史了,宋軍自己也很自信的好不。所以宋軍聯金滅遼,絕對在當時已經是全國上下的共識了,失敗了只有一個原因,菜罷了。而後來呢,本來就有國仇家恨了,但南宋忍著想想還是要拉金一把的,結果金朝又自己作妖,本來金朝自己屁股冒煙了,但當時金宣宗卻還是屢次對南宋用兵,他的本意是失地於蒙取償於宋,後來金哀宗一方面派武仙進攻四川欲入蜀,一方面又派使者向南宋陳述唇亡齒寒的道理,很難想象宋理宗會聽的進去。畢竟是佛也爭三炷香的,氣急了也拍你的。你們說是不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