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後移民是哪年?原因是什麼?

用戶5889117409250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各地官吏紛紛上書,盡言各地荒涼景象,其中中原地區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蕪”。“積骸成丘,居民鮮少”,勞動力嚴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蕪,財政收入劇減,直接威脅著明朝政權。

查《明史》可知,朱元璋定鼎之後,即下詔免除山東田賦,為了恢復經濟,又制定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措施:一是獎勵墾荒,二是移民墾荒,三是實行屯田,四是興修水利,其中移民墾荒是重要舉措之一。朱元璋採納了鄭州知州蘇琦,戶部郎中劉九皋和國子監宋納等人的奏議,制定了移民屯田的戰略決策。

於是,從洪武初年到永樂十五年前後,歷時四十餘載,明朝政府結合當時的民屯,軍屯,商屯,向人少地多的河南、河北、山東、安微、江蘇、湖北等省以及當時的邊疆地區遷移。

《明史》記載:洪武三年,僅這一年移民就達五萬多戶,移民最多為平陽府,大量移民領取“憑照川資”後,向全國各地移民。當時規定,“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遷移,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影響之深,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也是罕見的,這對於當時的明王朝以及後來的社會發展,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據《明實錄》記載,遷往全國各地的移民達到百萬人之上。


獨家回眸


明朝的移民一直貫穿明朝一代,最後的大規模移民是主要集中在嘉靖,萬曆,崇禎三朝的貴州大移民,貴州大移民具有其獨特性,但也帶有明朝初年洪武和永樂大移民的延續性。

除了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外,明朝還採取“調北征南”和“調北鎮南”的大規模軍屯制度,在貴州進行進行了大規模的“軍屯”。

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在平定了雲貴高原的叛亂後,為了避免這裡再次成為中央的權力真空地帶而重蹈歷史覆轍,朱元璋決定把足夠強大的軍隊留下,屯兵駐守,威懾四方。來自江南、中原的精銳部隊沿著橫貫雲貴高原的咽喉要道次第佈防,建立衛所,按照明軍的編制駐紮下來,這一軍事行動被稱作“調北征南”。

二十萬明軍按三比七的比例,三成軍隊駐紮城市,七成軍隊在農村屯耕,有十多萬人加入墾荒的行列。為了穩定軍心、保障固定名額的滿員,使軍士“有親屬相依之勢,有生理相安之心”,不至於逃散、脫籍,大明王朝規定“正軍”、“軍餘”必須攜帶妻室兒女,無妻室的,政府予以婚配。他們一邊開荒種地,自足軍糧;一邊操練軍事,以防戰亂。從貴州腹地的安順向西到曲靖,過昆明、楚雄直至景東,每六十里到一百里,明軍建立一個屯軍寨子,開墾周圍的土地。

明洪武年間進入貴州的移民在160萬人以上,永樂年間在35萬人以上。據《安平縣(今平壩縣)志》記載:明洪武年間,設“平壩衛”,因“地廣人稀”,由湖廣的長沙等地,實行“三丁抽一”的辦法,發配到平壩衛。偏僻遙遠的貴州就這樣迎來了她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有組織的集團移民。在“軍屯”的基礎上,也強迫大批內地破產的流民和平民遷往貴州,被稱為“民屯”。遷入的平民,按照給予的土地,劃分區域管理,成為“民屯”,也被稱作“調北填南”,使得貴州漢族人口首次超過當地少數民族人口。

今安順、平壩、長順、鎮寧一帶,尚居住著20多萬明代屯軍的後裔“屯堡人”;因其“散處屯堡各鄉,家口隨之至黔”,所住地方多以屯堡如湯官屯、吳家堡之類命名,故又稱“屯軍堡子”。

除了軍屯和民屯的移民人員外,還有大量的“謫遷流放”和自願遷移之人。謫遷,主要限於仕宦;流放,又稱充軍,則包括了所有不同階層之人。明代的充軍分“終身”、“永遠”兩種。終身者,充軍之人單獨至戍所,身死而止;永遠者,“罰及子孫”,舉家遷徙,世代不得返回故里。民間自願遷入的人多是逃荒、流亡、經商之類。如思南府,永樂以來,“土著之民無幾而四方流寓者多”,流寓者中又以四川、陝西、江西人為眾。

到了嘉靖朝時,衛所官兵人數大規模降低,有“貴州軍民鮮少,多系江西、川、湖流民僑居”的說法。御史思南人田秋曾上疏朝廷,請於當地專置官員管理流民,“設道員以鎮撫之”。大量移民中還有部分工匠,多是隨軍而來,至黔後或在軍中或在官府服役,另外無田無地的流民就更多了。萬曆朝,因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播州之戰後,在黔北遵義設威遠衛,崇禎朝時設敷勇衛,鎮西衛(官兵16800名),嘉靖,萬曆,崇禎三朝先後進入貴州的衛所官兵等達到了二十萬人。

根據《大明會典》記載“有妻籍者,就於結領內備開妻室氏姓年齡,著令原籍親屬迸去完聚”。軍人必須婚配,妻小跟隨丈夫到戍守地點,不得隨意遷徙或逃亡。以一戶四人算,二十萬官兵也就是二十萬戶家庭,遷徙貴州人口可能達到了八十萬人。隨著移民不斷增多,外來人口的比重越來越大,現在不少貴州漢族人的祖籍往往都可以追溯到外省。

現在貴州深山裡還保留著大量的“屯軍堡子”,筆者也到過幾處,與九十多歲的老人聊天,普通話交流毫無障礙,這些老人都是當年明軍鎮守貴州“軍屯”官兵的後代,與當地苗族,布依族同胞雜居生活,因為相對封閉,文化和語言風俗還傳承著獨特的歷史風俗,令人尊敬和震撼。(獨特的原因是因為這種明代的風俗在其他地區已經丟失了)。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一、朱元璋期間。朱元璋為分封藩王和軍屯用地,大量從圈佔的田地驅逐人民。主要遷出地為宗室、軍屯圈田佔地嚴重的北方、中原地區,“洪洞縣裡無好人”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期間,主要的遷移目標是兩湖中的湖南,其次是兩廣。這次武裝押強制遷移,把拉大小便叫做“解手”,也是因為這次武裝押遷,使移民的死亡率很高,滲著濃濃的罪惡。

其次,朱明每產生一個皇帝,就多一批親王。親王就藩,一般圈佔良田四萬頃(每頃約100畝),被圈佔田地的自耕農,要麼反抗被殺,要麼向南逃難,形成長期不斷的被動遷移,逃難式的遷移,死亡率自然不低。

明未大遷移。當時北方中原受小冰河的影響,發生了天災,但南方受影響並不大,這次是逃荒性的遷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