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移民是哪年?原因是什么?

用户5889117409250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各地官吏纷纷上书,尽言各地荒凉景象,其中中原地区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着明朝政权。

查《明史》可知,朱元璋定鼎之后,即下诏免除山东田赋,为了恢复经济,又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一是奖励垦荒,二是移民垦荒,三是实行屯田,四是兴修水利,其中移民垦荒是重要举措之一。朱元璋采纳了郑州知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和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制定了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

于是,从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前后,历时四十余载,明朝政府结合当时的民屯,军屯,商屯,向人少地多的河南、河北、山东、安微、江苏、湖北等省以及当时的边疆地区迁移。

《明史》记载:洪武三年,仅这一年移民就达五万多户,移民最多为平阳府,大量移民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各地移民。当时规定,“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据《明实录》记载,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达到百万人之上。


独家回眸


明朝的移民一直贯穿明朝一代,最后的大规模移民是主要集中在嘉靖,万历,崇祯三朝的贵州大移民,贵州大移民具有其独特性,但也带有明朝初年洪武和永乐大移民的延续性。

除了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外,明朝还采取“调北征南”和“调北镇南”的大规模军屯制度,在贵州进行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屯”。

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在平定了云贵高原的叛乱后,为了避免这里再次成为中央的权力真空地带而重蹈历史覆辙,朱元璋决定把足够强大的军队留下,屯兵驻守,威慑四方。来自江南、中原的精锐部队沿着横贯云贵高原的咽喉要道次第布防,建立卫所,按照明军的编制驻扎下来,这一军事行动被称作“调北征南”。

二十万明军按三比七的比例,三成军队驻扎城市,七成军队在农村屯耕,有十多万人加入垦荒的行列。为了稳定军心、保障固定名额的满员,使军士“有亲属相依之势,有生理相安之心”,不至于逃散、脱籍,大明王朝规定“正军”、“军余”必须携带妻室儿女,无妻室的,政府予以婚配。他们一边开荒种地,自足军粮;一边操练军事,以防战乱。从贵州腹地的安顺向西到曲靖,过昆明、楚雄直至景东,每六十里到一百里,明军建立一个屯军寨子,开垦周围的土地。

明洪武年间进入贵州的移民在160万人以上,永乐年间在35万人以上。据《安平县(今平坝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设“平坝卫”,因“地广人稀”,由湖广的长沙等地,实行“三丁抽一”的办法,发配到平坝卫。偏僻遥远的贵州就这样迎来了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的集团移民。在“军屯”的基础上,也强迫大批内地破产的流民和平民迁往贵州,被称为“民屯”。迁入的平民,按照给予的土地,划分区域管理,成为“民屯”,也被称作“调北填南”,使得贵州汉族人口首次超过当地少数民族人口。

今安顺、平坝、长顺、镇宁一带,尚居住着20多万明代屯军的后裔“屯堡人”;因其“散处屯堡各乡,家口随之至黔”,所住地方多以屯堡如汤官屯、吴家堡之类命名,故又称“屯军堡子”。

除了军屯和民屯的移民人员外,还有大量的“谪迁流放”和自愿迁移之人。谪迁,主要限于仕宦;流放,又称充军,则包括了所有不同阶层之人。明代的充军分“终身”、“永远”两种。终身者,充军之人单独至戍所,身死而止;永远者,“罚及子孙”,举家迁徙,世代不得返回故里。民间自愿迁入的人多是逃荒、流亡、经商之类。如思南府,永乐以来,“土著之民无几而四方流寓者多”,流寓者中又以四川、陕西、江西人为众。

到了嘉靖朝时,卫所官兵人数大规模降低,有“贵州军民鲜少,多系江西、川、湖流民侨居”的说法。御史思南人田秋曾上疏朝廷,请于当地专置官员管理流民,“设道员以镇抚之”。大量移民中还有部分工匠,多是随军而来,至黔后或在军中或在官府服役,另外无田无地的流民就更多了。万历朝,因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播州之战后,在黔北遵义设威远卫,崇祯朝时设敷勇卫,镇西卫(官兵16800名),嘉靖,万历,崇祯三朝先后进入贵州的卫所官兵等达到了二十万人。

根据《大明会典》记载“有妻籍者,就于结领内备开妻室氏姓年龄,著令原籍亲属迸去完聚”。军人必须婚配,妻小跟随丈夫到戍守地点,不得随意迁徙或逃亡。以一户四人算,二十万官兵也就是二十万户家庭,迁徙贵州人口可能达到了八十万人。随着移民不断增多,外来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现在不少贵州汉族人的祖籍往往都可以追溯到外省。

现在贵州深山里还保留着大量的“屯军堡子”,笔者也到过几处,与九十多岁的老人聊天,普通话交流毫无障碍,这些老人都是当年明军镇守贵州“军屯”官兵的后代,与当地苗族,布依族同胞杂居生活,因为相对封闭,文化和语言风俗还传承着独特的历史风俗,令人尊敬和震撼。(独特的原因是因为这种明代的风俗在其他地区已经丢失了)。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一、朱元璋期间。朱元璋为分封藩王和军屯用地,大量从圈占的田地驱逐人民。主要迁出地为宗室、军屯圈田占地严重的北方、中原地区,“洪洞县里无好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期间,主要的迁移目标是两湖中的湖南,其次是两广。这次武装押强制迁移,把拉大小便叫做“解手”,也是因为这次武装押迁,使移民的死亡率很高,渗着浓浓的罪恶。

其次,朱明每产生一个皇帝,就多一批亲王。亲王就藩,一般圈占良田四万顷(每顷约100亩),被圈占田地的自耕农,要么反抗被杀,要么向南逃难,形成长期不断的被动迁移,逃难式的迁移,死亡率自然不低。

明未大迁移。当时北方中原受小冰河的影响,发生了天灾,但南方受影响并不大,这次是逃荒性的迁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