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雖已動,糧草卻未行,日軍兵敗英帕爾的決定因素

導讀

中途島戰役後,亞洲太平洋戰場勝利的天平開始向盟軍傾斜。1943年,同盟國軍隊陸續開始了在亞洲戰場的反攻行動,而日軍則開始由戰略進攻轉變為戰略防禦。

1944年3月8日,為了擺脫在緬中平原被優勢盟軍四面合圍的困境,日軍決定乘盟軍反攻準備尚未完成之際搶先發動對印度英帕爾的進攻,藉以扭轉戰局的不利局面,日軍將這次作戰計劃命名為“烏號作戰”。此役日軍調動了4個師團近十萬人的兵力(包含15軍的3個師團以及印偽軍的1個師團),分三路襲擊印度的英帕爾。

兵馬雖已動,糧草卻未行,日軍兵敗英帕爾的決定因素


戰役一開始,日軍進展迅速。北路31師團於4月6日攻佔科希馬,切斷了英軍從迪馬普爾對英帕爾的增援與補給;中路15師團和南路33師團亦先後於4月上、中旬形成對英帕爾的南北合圍。然而在英印軍的頑強抵抗和反擊下,日軍傷亡慘重,加之後勤補給中斷, 彈盡糧絕,不得不於7月份全線潰退。

此役歷時四個多月,日軍死亡4萬餘人,傷兵近5萬人,火炮、車輛等重裝備損失殆盡,西線被打開一個大缺口,並最終導致了侵緬日軍防禦體系崩潰。

日軍的作戰計劃嚴重脫離戰場實際,戰役實際持續時間也超過了其後勤保障能力的範疇

日軍在制定英帕爾戰役計劃時,沒有考慮後勤的實際情況,作戰需要大大超出後勤保障能力。這不但是作戰失敗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造成後勤無法對作戰提供必須保障的根本原因。

對於進攻英帕爾,日軍實際上是蓄謀已久。1942年,日軍侵佔緬甸後,便計劃入侵英帕爾繼而遠征東印度。但是由於南亞地區地形複雜,致使後勤保障尤其困難,因此該作戰行動未能付諸實施。

1943年3月,牟田口出任15軍軍長,一上任,他就建議實施英帕爾戰役,妄圖以攻為守來改變15 軍的不利態勢,並制定了雄心勃勃的作戰計劃。

兵馬雖已動,糧草卻未行,日軍兵敗英帕爾的決定因素


然而,牟田口高估的當時日軍的後勤保障能力了,主要精力用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日軍根本沒有力量保障在南亞的大規模進攻作戰。在當時的緬甸戰場上,日軍同時在幾個方向上作戰,其後勤供應早已十分緊張。

在英帕爾戰役之前的阿拉幹戰役中,日軍第55師團就因為後勤保障不力而敗於英軍;日軍第18師團在緬北作戰也因後勤保障跟不上而進退維谷。在這種情況下,日軍又發動規模更大的英帕爾戰役,其後勤保障能力的不足是顯而易見的。

此外,緬甸和印度複雜的地形條件和不良的氣候因素也給作戰和後勤保障帶來巨大困難。早在戰役計劃的制定階段,日軍內部上至日軍大本營下至參戰部隊都對後勤保障能力產生了懷疑。首相東條英機甚至專門讓南方軍作戰部副部長續部橘樹少將論證了英帕爾作戰計劃的可行性問題。

兵馬雖已動,糧草卻未行,日軍兵敗英帕爾的決定因素


然而,這一切的不利因素在牟田口嚴重肯定不值一提,在他看來:“英印軍比國民黨軍隊更弱,根本不堪一擊“ ,並立下軍令狀,保證最遲“在天皇生日(4月29 日)那天拿下英帕爾”。在牟田口的強烈自信心下,急於擺脫不利局勢的日軍大本營,於1944年1 月19日同意了進攻英帕爾的計劃。

根據日軍的作戰計劃,其擬定在“一個月內拿下英帕爾”,而期間的物資則依靠隨身攜帶,至於後續的補給,則根本沒有作出相應的安排和重視,甚至沒有采取必要的運輸手段。

兵馬雖已動,糧草卻未行,日軍兵敗英帕爾的決定因素


結果,輕裝日軍儘管在英帕爾戰役初期依靠突然襲擊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但隨後卻遭到了反應過來的英印軍的頑強抵抗,日軍被迫由襲擊轉入強攻,預計的短期戰鬥也變得曠日持久。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隨身攜帶的物資很快便消耗殆盡,日軍陷入了困境。尤其是一線部隊,其物資補充完全中斷,各部隊被迫在沒有任何物資補充的情況下苦戰。士兵的口糧一再壓縮,由出發時的每餐6兩陸續降到每餐4.5兩、3兩、1.5兩、0.3兩,最後斷糧斷炊,被迫以芭蕉心、菠蘿根、野果、野草充飢。一貫以意志力堅強、服從指揮著稱的日軍甚至出現了因得不到給養而公開違抗軍令,擅自撤出戰鬥的現象。

俗話說,“皇帝不差餓兵”,在飢餓、疾病的襲擊下,強悍的日軍完全變成了一群烏合之眾,戰鬥力全無,這是日軍兵敗英帕爾的重要原因。

日軍不切實際的後勤保障計劃未能充分考慮到戰役期間可能出現的各種變數

牟田口的作戰計劃是根據其進攻新加坡、馬來亞時英軍一觸即潰的過時經驗而制定的,他一再強調和肯定的人分為,進攻英帕爾將是“一場短暫的速決戰”,極力主張“不靠後續補給奪取勝利”。

他假定的戰役過程是一個月之內拿下英帕爾,爾後“就糧於敵”的輕敵思想。

在牟田口這種嚴重輕敵思想的指導下,日軍制定後勤保障計劃非常不切實際。其如意算盤是:15軍所屬各師團的戰中攜行量為2--3周給養和少量的裝備物資。考慮到戰區缺少道路,無法組織汽車運輸,15軍將參戰師改編為“馱牛師”、“馱馬師”,並對部隊進行輕裝,減去大批重裝備。為解決運力不足和補足一個月的給養,日軍又給部隊配備了大批牛、馬、羊和大象,計劃戰中先吃攜運糧食,再吃羊、牛、馬,企圖以這種原始的“成吉思汗式補給”保障一個月作戰。

兵馬雖已動,糧草卻未行,日軍兵敗英帕爾的決定因素


至於一個月後的物資補給,牟田口認為那時日軍肯定已經打通了加里瓦-達木-英帕爾道路,再組織實施後續補給也來得及。然而戰役的過程並非如牟田口所設想的那樣,日軍很快便陷入了與英印軍的拉鋸戰中,結果導致其後勤保障計劃完全不切實際。

兵馬雖已動,糧草卻未行,日軍兵敗英帕爾的決定因素


該計劃主要問題的有以下幾點問題:

第一,日軍的參戰部隊完全依靠攜行給養來解決戰鬥,一旦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無法實現,整個作戰計劃便會立即破產。

第二,“成吉思汗式補給”脫離了戰場的實際,印緬邊境地形特點與中西亞大草原完全不同,經過了20多天晝夜行軍,日軍的馬匹早已死亡過半,牛、羊接近死絕,馱運物資也被迫大量的丟棄,原先計劃的先吃糧、後吃牲畜的設想很快落空。

第三,日軍企圖用繳獲來彌補物資的計劃無法實現。日軍企圖在迅速奪取英帕爾後,依靠英軍的物資來維持接下來的戰鬥。但是,英方卻早已識破了日軍的企圖,在日軍攻佔科希馬後,英國立即出動了空軍將儲備在科希馬的糧食、武器、彈藥和油料全部炸燬。因此,日軍一廂情願的利用繳獲的計劃未能實現,使部隊處於彈盡糧絕的狼狽境地。

兵馬雖已動,糧草卻未行,日軍兵敗英帕爾的決定因素


日軍醫療衛生保障措施未能因時制宜、準備充分,致使傷病、瘟疫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造成了大量的非戰鬥性減員

日軍的作戰計劃,未能充分考慮到印緬地區惡劣的自然條件可能引發的疾病和瘟疫情況。在戰役之前,日軍第15軍雖然意識到了自身醫療衛生存在的不足,但其申請加強的衛生分隊卻被上級砍掉,致使其無法攜帶足夠的藥品器材。

在能減便減,一個月後即可補充的戰略意圖下,各師團僅僅攜帶了少量的簡易濾水器、奎寧和消毒藥等常用藥物,至於配發的蚊賬,只能罩住頭部及上身,根本起不到任何防蚊的作用。

最關鍵的飲水問題,一開始尚能進行簡單的過濾和消毒處理,後來由於藥品器材的嚴重不足,士兵們只能直接飲用含有大量細菌的河水、雨水。許多藥物也因為天氣的原因而受潮,發生了黴變致使不能服用,一連串的問題導致了日軍中各種傳染病的大量發生並迅速蔓延。同時,由於缺乏雨季作戰裝備,官兵終日在積水深厚的戰壕裡泡著,加上營養不良,非戰鬥減員不斷增加。

據統計,參加戰鬥的日軍幾乎全部患過瘧疾或其他疾病。此外,由於15軍所屬的醫療衛生機構配置過於靠後,在部隊發生大量傷病員的情況下,無法抵達前線發揮應有的作用。

戰役開始時,日軍後勤僅在33師團作戰方向上的納基貢展開了一所野戰醫院,至於15師團和31師團作戰方向上則根本沒有配置任何醫療衛生機構。儘管後來在福密奈開設了一所野戰醫院,但因此時日軍已嚴重缺糧缺藥,野戰醫院根本無法收治傷病員。

此外,由於日軍後勤供給缺少足夠的運輸工具,導致傷病員前接、後送能力遠遠不足,只能通過擔架和少量的馱馬來運送傷兵。這樣一來,大批的重傷病員不能及時送到後方醫院,長期隨部隊一起行軍,致使大量死亡。

兵馬雖已動,糧草卻未行,日軍兵敗英帕爾的決定因素


等待日軍撤退的時候,又正值印緬的雨季,各種蚊蟲叮咬,病毒肆虐,導致大批日軍直接倒斃在路旁,出征時的10萬大軍最後僅逃回的僅剩萬餘骨瘦如柴的官兵。

日軍後方的防衛力量薄弱,在空軍、炮兵所剩無幾的情況下,其機場港口、艦艇、鐵路等重要目標遭到了英軍的狂轟濫炸,大量英軍空降部隊也在無人抵抗的情況下順利抵達日軍後方,而英軍則準備充分,以逸待勞

至1944年,日本空軍的有生力量大多用在太平洋戰爭與美軍的消耗戰中,得以配備給侵緬日軍的空中力量,幾乎所存無幾,且航空油料嚴重不足,如此一來,空軍無法為陸軍提供必要的協助,無法對地面部隊提供有效的空中掩護。

與之相反的是,盟軍充分利用了空中力量的優勢,不斷空襲日軍侵佔的機場、港口、艦艇、鐵路等重要目標。由於15軍僅配備了兩個高射炮營,無法對應對來襲的盟國空軍。在戰役準備階段,15軍的儲備物資約有一半被直接炸燬。而調撥給15軍的物資,由於運輸線被炸,無法及時運往作戰地域而積壓在港口。


兵馬雖已動,糧草卻未行,日軍兵敗英帕爾的決定因素

戰前,日軍對英軍的空降作戰未作預計,更沒有制定反空降作戰方案。3月5日,即日軍進攻前三天,英軍便在日軍後方地域空降了3個旅,後增至5個旅。而日軍由於多線作戰,兵力嚴重不足,甚至連預備隊都沒有配置,面對英軍的空降部隊,日軍根本抽不出兵力實施反空降作戰。

與日軍相反,英軍十分重視後勤保障。早在2月的時候,英軍已經獲悉日軍將進攻英帕爾,便提出了三種作戰方案:

一是在親敦江以東與日軍決戰;

二是在親敦江西岸擊日軍於前渡;

三是主動後撤至英帕爾盆地組織防禦。

經過詳細的論證,前兩種作戰方案均因需翻山涉水,且後勤補給困難而放棄。而第三種方案充分考慮到了各種因素,既便於本部隊的補給,又加大了日軍的補給困難,可以“以逸待勞",利於集中力量在預設戰場與日軍決戰。

兵馬雖已動,糧草卻未行,日軍兵敗英帕爾的決定因素


在隨後的一個多月時間裡,英軍全力構築了各類防禦陣地,配置重炮、坦克,集結大批物資,並加強對後勤人員的訓練。同時,英軍還以30架運輸機從阿拉幹空運第5師和第7師1個旅以及大批物資加強英帕爾守軍,並重點防守英帕爾盆地的兩個機場和補給基地。

在英帕爾被圍後,丘吉爾首相又親自向美國總統羅斯福借了79架運輸機加強對英帕爾空運補給。在戰爭期間,只要天候條件允許,英軍每天可獲得373噸空運物資。在整個戰役期間,英國的物資均能維護正常供應。至於傷兵和非戰鬥人員,英軍可以利用返航運輸機第一時間將其撤離戰場。

兵馬雖已動,糧草卻未行,日軍兵敗英帕爾的決定因素


可以說,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日軍失敗的結局,在英帕爾被圍期間,蒙巴頓便公開宣稱:“日軍侵略印度的企圖實際,上已成過去,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前景是英國將在緬甸獲得第一次大捷。”

結語

面對英帕爾戰場上的困境,東京大本營不得不面對失敗的現實。1944年7月2日午夜,經東京大本營同意後,日本南方軍司令部正式下達了停止“烏號作戰”的命令,宣佈進行“退卻作戰”,實際上承認了戰役的失敗。

兵馬雖已動,糧草卻未行,日軍兵敗英帕爾的決定因素


兵法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日軍在英帕爾戰役的失敗,其決定因素在於沒有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在戰後的戰役總結中,日方自己也指出:這是一場“忽視後勤的無謀之戰”,“大部隊作戰沒有可靠的後勤保障必然崩潰”。

對於盟軍而言,經此一役,盟軍在印緬戰場,從此轉入了總進攻的戰略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