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師有輕重機槍近400挺,捷克式裝備到班,武器裝備堪稱精良

上世紀30年代,在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下,國軍進行了大範圍的編制調整,同時外購了大量的德國武器。


按照當時理想型的規劃,全國陸軍要調整60個師,以為主力機動作戰之用;另外整理60個師,以承擔地方守備之用。

一個師有輕重機槍近400挺,捷克式裝備到班,武器裝備堪稱精良


調整師採用2旅4團編制,師直轄炮兵團(實際編制為營)、輜重兵營、工兵營、通信營及高射炮連、戰防炮連、特務連,衛生隊等,全師滿編近1.4萬人(實際達不到)。
整理師在特種兵編制上縮減很大,在武器配置上也有削弱,可以理解為簡配版的調整師。
截止全面抗戰爆發為止,基本完成了20個師(包含教導總隊和補充旅)的調整,分別為:

一個師有輕重機槍近400挺,捷克式裝備到班,武器裝備堪稱精良


第一批:第2師、第11師、第14師、第25師、第36師、第57師、第67師、第87師、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第2師補充旅;
第二批:第3師、第4師、第6師、第9師、第10師、第27師、第80師、第83師、第88師、第89師。
按照編制表上的實力來看,如果這20個師級單位全部落實編制的話,實力也算是差不多的。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由於武器裝備數量嚴重不足,技術兵種極度缺乏,實際上先期調整完畢的這20個師當中,除了教導總隊缺編較少之外,絕大多數師都缺編10多個連。
因此在炮兵等技術兵種方面,即便是完成調整的精銳部隊依舊是編制由大化小,武器裝備由重轉輕。
其中第一批各部輕武器尚且能基本實現德械,重武器缺編不甚嚴重;但第二批中大多則基本只能滿足輕武器的調整,重武器缺編就比較厲害了。

一個師有輕重機槍近400挺,捷克式裝備到班,武器裝備堪稱精良



相對來說調整師在團以下部隊中編制較為充實,一個步兵團除了團屬的炮連外,每個營有2門迫擊炮和一個編制有6挺重機槍的機槍連,具備較為充實的團營級火力。
而具體到步兵連一級的話,這兩批調整師每個步兵班都有一挺捷克式輕機槍,每班14名士兵中,5人為機槍組,7人為步槍組,另外2人為正副班長,班級火力比較強大。
雖然說這兩批調整師的火炮大多缺編,但是營連級機槍基本實現了滿編,一個師就裝備了72挺重機槍和324挺輕機槍,兩者合計達近400挺之多。
可別小看了這些機槍的作用,由於在抗戰中中國軍隊重武器數量極少,而且炮彈嚴重不足,殺傷日軍的主要靠的就是輕重機槍形成的火力網。
在當時的中國軍隊當中,川軍等地方軍一個集團軍擁有的機槍都沒有中央軍這一個調整師擁有的多,而像八路軍這樣得不到中央軍械補給的部隊,一個步兵連有一挺捷克式都可稱作是主力連了。

一個師有輕重機槍近400挺,捷克式裝備到班,武器裝備堪稱精良


在與日軍的對戰中,如果雙方均未得到上級火力加強的話,調整師在營一級部隊基本能壓制日軍一個步兵中隊,團一級基本能防禦日軍一個大隊進攻。
20個調整師中,原首都警衛部隊改編而來的36師、87師、88師以及中央教導總隊中編制最為齊整,德械較多,也被後來的人稱之為德械師,而其他調整師也大多配發了德制鋼盔,當時凡是帶有德制鋼盔的部隊往往被視為精銳部隊。
只不過可惜的是,這20個調整師原本可以在抗日戰場上發揮更大的作用,但是淞滬會戰爆發後,其中的大部分被抽調到城市戰場和日軍拼消耗。

一個師有輕重機槍近400挺,捷克式裝備到班,武器裝備堪稱精良


結果在日軍堅固工事以及海軍大口徑艦炮的轟擊下,調整師精銳大多損傷殆盡,其中一度被視為樣板師的36、87、88三師在淞滬戰後一直就未能恢復元氣,反而淪為了二流部隊。
以第36師為例,該師在淞滬之戰後還勉強保持了編制,但到1944年參加滇西反攻之時,全師卻只有步槍1784支,輕重機槍204挺,山野炮一門也沒有。而損失更重的87師、88師更是沒了換裝德械時全軍一等一的主力地位,只被視為一般的中央軍而已了。

一個師有輕重機槍近400挺,捷克式裝備到班,武器裝備堪稱精良


如果當時在淞滬戰場合理運用這批新銳部隊,其傷亡不至於太過嚴重的話,無疑將會在抗戰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國土的淪陷速度就不有1937到1938年間那麼快速了。
只可惜歷史沒有假設,這一切的發生已是定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