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千年古縣 大美鄄城

最近這段時期

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的

關鍵時期

大家都遵照要求

自覺居家隔離

隔離阻斷了病毒的傳播

但阻不斷文化的傳遞

為深入挖掘

鄄城縣優秀歷史文化

繼續推進“旅遊名縣”建設

擴大鄄城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打造鄄城文化旅遊新亮點

鄄城縣文化和旅遊局

現推出

古鄄擷珍系列文章

向您展示

鄄城這座千年古縣的

前世與今生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古鄄擷珍

(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1

榖林堯陵的歷史記載


堯葬榖林的記載,始見於秦朝呂不韋所編《呂氏春秋》,書中“節喪”篇曰:“堯葬於榖林,通樹之。”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魏晉時期的皇甫謐著有《帝王世紀》,首次確定了堯冢的具體位置。書載:“堯葬濟陰成陽西北四十里,是為榖林。”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首次將堯葬處,稱為堯陵。”今成陽(小成陽,鄄城縣富春鄉谷林東)西二里有堯陵。”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濮州知州韓鐸言:“堯陵在本州雷澤縣東榖林山。”

明王道《濮州帝堯陵祠碑記》載曰:“竹林本榖林遺址,其為堯陵也,蓋無疑也!”

清乾隆元年(1736年),山東巡撫嶽浚《改祀濮州堯陵議》稱:“堯陵實在濮州城東南六十里,古雷澤之東榖林莊前。陵前有享殿三間在焉。”左為榖林寺,舊設祀田一百二十畝,濠地四十畝。州官春秋祭享。……堯陵在曹濮之間無疑,所謂榖林,界在曹、濮,今隸濮州。


《清史稿》載:“濮州東南榖林,古雷澤也。乾隆元年,修葺釐正,定榖林(堯陵)為舊址。”

乾隆初,定谷林為堯陵,稽古正訛,萬世可守。嗣後祭告,率由舊章。其平陽一陵,有司祀之,如東平例。”

2

榖林堯陵的前世與今生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榖林堯陵1976年被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類別是古墓葬,時代是新石器時代。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陵區現存的文物有堯陵墓碑、祭文碑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明嘉靖24年立堯陵祭文碑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堯陵保護標誌碑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清《濮州志》“堯陵古圖”所示


堯陵為坐北朝南三進式長方形陵園,山門前立有“石門”牌坊,進門內兩側有東西更衣亭。二進院門內左右是東西偏房,其後建有“享殿”。殿後是第三進院,古松柏掩映下,陵墓巍然屹立。根據歷史記載,該圖是乾隆四年修葺堯陵後所繪製。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拍攝的堯陵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濮州學正伊若珩撰文,曰:“國有大慶,欽差至祭,祭田120畝為春秋少牢之需。自黃河北徙,堯陵前後受衝,一切規模變為荒田……補種柏楊柳樹四百株,切實看管,陵戶原種六十畝,僧人原種六十畝,仍舊管理。可知到了光緒年間,堯陵的建築和石門牌坊均已不見。圖上所見之柏樹成林,乃是光緒三十二年所植。濮州志堯陵古圖上所列的數進院落,享殿朝房,都不知所蹤。自乾隆四年至光緒三十二年前後不過170年的時間,滄海桑田,一至於此!


3

堯陵榖林雲日牌坊的發現和發掘


據統計,自公元前602年---1938年的2540年間,黃河下游決溢達1590多次,因氾濫令河道大改道26次,重大改道7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尤其是明代景泰五年黃河改道以來,鄄城所遇到的決口氾濫現象尤為頻繁。屢次的黃河氾濫造成的水流沖刷和泥沙淤積,將地面以上的古代建築損毀殆盡,並沉積於厚厚的黃土之下,堯陵自然也不例外。值得慶幸的是,在2011年冬季的農田水利工程勘測中,無意間發現了埋藏在地下的石牌坊構件。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牌坊發掘前進行的定位勘探,用白灰標出牌坊的大小範圍


為了早日將地下埋藏的石質牌坊建築發掘出土,文物管理所向山東省文物局呈報發掘請示,經省局批覆同意後開始了堯陵牌坊的發掘工作。據勘探得知牌坊埋藏深度7.5米,堯陵陵區地勢低窪,地下水位較高,牌坊埋藏較深,發掘難度較大。為保障發掘工程的順利進行,首先進行了發掘範圍內的地層降水工作。然後採用人機結合的方式,將牌坊構件逐件從泥土中清理出來,吊裝到地面編號記錄。整個發掘工作共出土石構件105件,牌坊的主要構件和附件均無遺漏。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普通挖掘機很快就無法勝任工作

只好借調來18米的超長臂挖掘機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在距離地面4.9米深的地下

牌坊構件開始顯露出來

四柱三間的建築格局

與堯陵古圖所繪無誤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從7.5米深處吊出的牌坊坊柱殘件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發掘到7.5米的深度時,地下水不斷湧出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牌坊發掘工地全景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牌坊發掘工程牽動著附近村民的心

他們從四面八方湧來一睹為快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坊柱頂端的雌雄石犼

完整無損雕刻細膩

線條流暢,造型生動傳神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牌坊正間匾額已殘斷為兩截

這是左半部分

上有“乾隆四年蒲月榖旦立”的題記

為我們確定牌坊年代提供了重要證據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雜亂的牌坊構件

無法看清楚牌坊的形狀和雕刻內容

還是這一張修復效果圖

表現的清晰無誤


牌坊為四柱三間門式石牌坊,青石質,正間寬3.05米,次間寬1.36米,總寬度約8.45米,通高約5.75米。坊柱長方體抹角,正間石柱寬厚均60釐米,高4.9米,次間石柱寬厚均50釐米,高3.95米。坊柱素面磨光,柱頭蹲有神獸。左邊兩根坊柱上蹲雄獸,右側兩根坊柱上蹲雌獸。該獸名犼,傳說中一種極有靈性的動物,它每天蹲在華表上密切關注皇帝的行蹤。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有守望的習性,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四根坊柱頭兩側均飾有云板。坊柱下前後有抱鼓石加固。正間額坊上題有“榖林雲日”四個大字,落款為“乾隆四年蒲月穀旦立”。次間額坊正面一週刻有卷草紋飾,沒有題記內容。


2019年11月,鄄城縣文化和旅遊局開始了榖林雲日石牌坊修復吊裝工程,歷時一個多月的精心施工,對牌坊構件實施清洗、拼對、加固、粘接、修補等工序後,經吊裝組合,沉睡地下280年的牌坊建築在出土原址恢復了原有風貌。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牌坊柱子鑽眼

用不鏽鋼棍拼對連接坊柱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連接組合牌坊底座石板

盡力做到修舊如舊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吊裝中間的坊柱和坊額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然後拼接兩側的坊柱和坊額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工人在仔細修復牌坊柱子接縫處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全部吊裝完成的榖林雲日石牌坊


“榖林雲日”四字釋義:榖林為地名,即牌坊所在地的名稱。雲日則是指帝堯。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帝堯者,放勳,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若雲。”意思是帝堯名放勳,他的仁德如天般浩大,他的智慧如神般奧妙,貼近他如太陽般的溫暖,遠望他的品質如雲霞般高潔。雲日在這裡指代的是帝堯。

古鄄擷珍之一: “榖林雲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為保證牌坊安全

及時安裝了鐵質圍欄


“榖林雲日”坊位於堯陵神道的最南端,是進入堯陵陵區的標誌物。按照慣例,來到此坊要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徒步進入陵區祭祀堯帝。堯陵屬於帝王陵寢,所以“榖林雲日”坊用料沉穩厚重,構造簡潔大方,給人以莊重肅穆,雄偉渾厚的不凡氣勢,是古代牌坊建築中的珍品,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它既是堯葬榖林的重要實物證據,又為堯陵歷史研究提供了真實可信的實物資料。


關於“榖林雲日”的故事

暫時到此為止

下一步

鄄城縣文化和旅遊局

將通過合理利用堯陵資源

實現堯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

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福澤當代

努力做大鄄城文旅產業

實現文化旅遊名縣的建設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