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看看你現在的存款能夠在清朝買一個知縣嗎?

今天,小堯帶大家瞭解一下你現在的存款能在清朝買到什麼級別的官員。

賣官鬻爵在中國實行帝國制度時就產生了,可以說是源遠流長,朝廷明碼標價,公開拍賣。到清朝時,已經成為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在最開始的秦朝時,賣的是虛職,稱鬻爵。到後來,有錢人發現這個只是朝廷圈錢的手段,所以,鬻爵的銷售量大幅下降。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朝廷不得不開始出售有實權的官職,史稱賣官。

快來看看你現在的存款能夠在清朝買一個知縣嗎?

最早的賣官鬻爵記錄是在秦始皇四年,因帝國遭受了大面積的蟲災以及瘟疫,秦始皇命令財政部長賣爵位來換錢。曰:百姓內(納)粟千石,拜爵一級。到漢武帝時,由於連年用兵,漢武帝不得不低價出售更多的爵位,並且開始出售武官爵位。(武官的爵位可以進入衙門成為吏員)。到東漢時,靈帝公開賣實官,崔烈以五百萬買得司徒,靈帝卻後悔的說:"我要價再高點,一千萬就到手了。"

快來看看你現在的存款能夠在清朝買一個知縣嗎?

到了唐代,官職的價錢則需要根據本人的文化程度確定。例如,唐代一個縣長需要十萬文的開元通寶,文化程度越高越優惠,越低則越貴。比如一個人過了鄉試則買一個縣長只需5萬文,如果是一個文盲則需15萬文。宋代由於經濟發達,國庫較為充實,所以賣官鬻爵情況較少。

快來看看你現在的存款能夠在清朝買一個知縣嗎?

明代鑑於元代亡國教訓,重視科舉選官制度,不提倡賣官鬻爵。靠錢最多隻能買到七品以下的散官,並且不予許擔任知縣等職,很多富家子弟都是捐個監生,然後再通過科舉做官。

快來看看你現在的存款能夠在清朝買一個知縣嗎?

到了清朝,前期由於對外擴張,後期由於內憂外患,所以財政情況十分緊張。賣官鬻爵變成了朝廷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根據史料記載:

“乾隆三十九年的價錢,郎中五品官,銀9600兩,主事六品官銀4620兩,道員四品官銀16400兩,知府四品官銀13300兩,同知就是五品,銀6820兩,知縣七品銀4620兩,縣丞就是副縣八品,銀980兩”。郎中、主事是中央官員,其餘則是地方官員。

快來看看你現在的存款能夠在清朝買一個知縣嗎?

根據當時銀子的購買力以及今天人民幣的購買力進行換算。乾隆年間,10文錢可以買到1.5斤大米,1兩銀子可以換1000文錢。如果以現在每斤米3元人民幣計算,

乾隆年間的一兩銀子就相當於現在的450元。所以我們換算下來就是:郎中五品官432萬人民幣,主事六品官208萬人民幣,道員四品官738萬人民幣,知府四品官599萬人民幣,同知五品官314萬人民幣,知縣七品208萬人民幣,縣丞八品官44萬人民幣。

快來看看你現在的存款能夠在清朝買一個知縣嗎?

到了清朝末年,由於財政困難,各級別官職價格都有下降。紅頂商人胡雪巖花鉅額銀子獲得二品頂戴,賞穿黃馬褂、紫禁城騎馬的殊榮。

(相當於今天的副國級幹部)

快來看看你現在的存款能夠在清朝買一個知縣嗎?

不知道大家看完各級別官員的價格後又什麼感慨,歡迎留言與大家一起分享!反正小編現在的存款還看不到買縣丞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