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系列之三:曼哈頓計劃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質能方程:E=mc²,E表示能量,m代表質量,而c則表示光速。

由於光速無限大,質量極低的量子所孕藏的能量也是無限的,如果能加以控制,彈出一個粒子就可以毀滅一座城池。

1938年,哈恩和F.斯特拉斯曼一起發現了核裂變現象,揭示了利用核能的可能性。

核裂變是指原子核分裂的過程,一些質量比較大的原子核如鈾、釷、鈈等才能發生核裂變,裂變不斷進行形成鏈式反應,裂變過程中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即原子能。

核武器系列之三:曼哈頓計劃

此時,原子彈理論在全世界已經不是什麼秘密,所有人都知道原子核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並且可以通過裂變釋放出來。

1937年2月,希特勒開始推動鈾計劃,量子力學開創者之一海森堡成了這個項目的負責人。鑑於德國納粹在歐洲的罪行,大部分歐洲包括德國的科學家都逃亡了美國,為美國的核研發打下了基礎。這個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頂級人才的競爭。

日本空襲珍珠港後,美國由中立國變為參戰國,再也不能隔岸觀火。此時愛因斯坦給羅斯福寫了封信,信中強調了研發核彈的重要性,其他科學家也呼籲儘快實施核彈的研發工作,羅斯福隨即下定決心研發核彈,並且一定要在德國之前研發出來。

1941年12月6日,美國正式制定了代號為曼哈頓的絕密計劃,羅斯福賦予這一計劃高於一切行動的特別優先級。此時美國的工廠已經全部轉為戰用,沒有一家企業有足夠的人力、財力能獨立實施這個項目,只有把優先級提到最高,這個計劃才具有切實的可行性。

愛因斯坦並沒有參與曼哈頓計劃,此時愛因斯坦已經62歲,身體已經無法支撐他再從事如此辛苦的研發工作。而且,愛因斯坦理論輸出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了近30年,在理論上已經不太可能逆天輸出了。並且,核彈項目的理論已經很完善了,理論物理學家的工作已經完成了,後期需要的是工程技術專家讓理論落地。

曼哈頓計劃由猶太物理學家奧本海默負責,憑藉對核彈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以及自身的才能和智慧,奧本海默在原子彈研發過程中做出了突出貢獻,日後被稱為原子彈之父。

曼哈頓計劃的保密級別為絕密,參與相關工作的15萬人中,只有12個人知道全盤計劃,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從事原子彈研發工作。

由於工作中涉及大量枯燥的計算,而且很多都需要通過手工計算來完成,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算什麼,工作的積極性和認真程度都比較低。當一個聰明人發現是在研發原子彈之後,所有人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主動加班到深夜,並深以為豪。經過所有人的同心同力,原子彈的很多技術和工程難題得到解決。

歷時三年,美國於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這顆原子彈的名子叫瘦子。並按計劃製造出兩顆實用的原子彈,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小男孩和胖子。首批三顆原子彈是以外形來命名的,體積尚未縮小至可以安裝到導彈上,只能使用飛機投放。

直到二戰結束,提前三年實施的德國核彈也沒有被研發出來,其負責人海森堡作為戰犯被關押到了英國。後來被釋放回國,他在公開場合說到:他認為原子彈會引發巨大的道德爭論,出於對德國的熱愛,但不是納粹的熱愛,因此他們選擇了消極怠工,並誇大製造原子彈的難度,使計劃一拖再拖,因此德國沒能夠製造出原子彈。

海森堡的言論已經無法證實,但原子彈的技術並非難於登天,只要有足夠的資金和科學家,研發出原子彈並不需要太長的時間,與氫彈不同。如果海森堡吹了牛,他沒研發出核彈的原因很可能是缺乏資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