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大道何如?《道德經》早已勘破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可以說,要勘破世間之道,必讀《道德經》。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道德經》中有哪些經典名言吧。

世間大道何如?《道德經》早已勘破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道,空虛無形,其大能卻無窮無盡,淵遠深奧啊,像是萬物的祖宗。放棄自以為是的銳氣,擺脫紛紜萬象的迷惑,和於你生命的光中,認同你塵土的本相,你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無的存在。我不知道有誰產生他,他先於一切有形之帝。

這句話中顯然老子是在形容他所說的空虛無形卻又無窮無盡的“道”,看透萬物,擺脫迷茫。

世間大道何如?《道德經》早已勘破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這三句話翻譯過來則是:

  天地不理會世上所謂的仁義,在其看來,萬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聖人也不理會世 上所謂的仁義,在他眼裡,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天地之間,不正像一個冶煉的風箱嗎?虛靜而不窮盡,越動而風越多。

  話多有失,辭不達意,還是適可而止為妙。

這幾句話告訴我們,動和靜是難捨難分的,以靜為動,方為上策。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翻譯過來就是:幽悠無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遠的母體。這個母體的門戶,便是天地的根源。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綿不絕,用之不盡。

世間大道何如?《道德經》早已勘破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因為它不自貪自益其生,所以能長生。同理,聖人把自己置於最後,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長存。這不正是由於他無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嗎?

當然,我們也只是選取了《道德經》中的一部分來解讀,感興趣的朋友大家閒來無事也可以讀一讀《道德經》哦,一定會讓你受益匪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