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七立佛南下杭州

11月29日,一帶一路佛教文化藝術特展“佛影靈奇——十六國至五代佛教金銅造像”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地下一層臨展廳開幕。展覽展出來自全國49家文博單位的珍貴文物360件,以中國境內14個省市區出土的十六國至宋初吳越國時期的金銅造像為重點,展示2000年來佛教中國化的進程、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佛教的基本面貌以及浙江佛教在中國的影響力,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據悉,展覽將持續至2019年2月28日。

雲岡石窟七立佛南下杭州


南朝謝靈運《佛影銘》中寫道:“法顯道人,至自祇洹,具說佛影,偏為靈奇。幽巖嵁壁,若有存形,容儀端莊,相好具足”。十六國至五代的中古時期,由於供奉和禮拜之需,金銅鑄像蔚然成風、綿延不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金銅造像藝術。

雲岡石窟七立佛南下杭州


觀眾還可以在浙博武林館區一樓大廳看到3D打印成原樣模型的大同雲岡石窟第13窟過去七佛立像,由山西雲岡石窟研究院特意製作,長9米,高3米,是一組北魏平城遷洛前深受南方佛教藝術影響的作品。

展品是由雲岡石窟研究院監製,美科圖像(深圳)有限公司負責製作。據瞭解,這是世界首件可移動展示的大型不可移動文物原比例複製品,開創了不可移動文物異地展覽展示的歷史先河。解決了不可移動文物無法外展的客觀難題,可以讓更多的人更方便的參觀到幾百年乃至千年前的藝術魁寶。整個展品具有重量輕、結實耐用、耐潮溼、阻燃、防腐、防水、耐磨等優點,同時耐低溫並耐高溫(可在-40℃至100℃範圍內長期使用)。

雲岡石窟七立佛南下杭州


佛教起源於印度,在兩漢之際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內地。2000年來,佛教逐漸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佛教藝術品也已成為中華文明絢爛的瑰寶。展覽分序廳、第一單元、第二單元、第三單元、尾廳五個部分,以時代為序,重點從 “十六國至隋代”“大一統的唐代”“五代時期”三個歷史時期梳理漢傳佛教金銅造像的時代特色與發展脈絡。特別難得的是,本次展覽首次將零散分佈在全國文博單位的十六國至五代佛教金銅造像,集結到浙江省博物館作整體展示,展品涉及的地域範圍很廣,最北為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最東為山東濰坊市諸城市,最南為雲南省大理市,最西為甘肅省酒泉市,以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河南等中原北方地區為主。精品紛呈,幾乎囊括了中國境內出土的早期金銅造像,包括眾多紀年造像。展品多為考古發掘出土,不乏考古新發現的內容,如2017年甘肅慶陽市鎮原縣田園子北魏石窟內出土的7尊金銅造像,2014年成都下同仁路出土的南朝石刻造像。此外,這次展覽首次把具有浙江地域特色的南朝金銅菩薩立像和眾多五代宋初吳越國時期金銅造像,納入了中國中古時期的金銅造像體系中。

雲岡石窟七立佛南下杭州


雲岡石窟七立佛南下杭州


在序廳中展出的寧波南宋天封塔地宮出土的統一新羅時期金銅佛立像,確立了明州在一帶一路佛教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是寧波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的實物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