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寫完詩文後,有發表的平臺麼?是怎麼流傳出去的?

青玉案967


謝約:

古代詩人聯友,好朋相聚,為朋友所寫的詩詞歌賦,對聯等等。比此互增,心惜珍藏,相伴歲月,流傳千古。

或是皇室 宮廷,達官顯貴,特請詩聖畫仙提詞作畫,雕琢轉刻,其中的一小部分被皇臣、國家、和後人保留至今,已成國寶級的文物。

也有的是詩人遊走山水,名勝古蹟,有感而發,隨興而作,留在了天然的書卷上流傳了下來。例;石上鑿刻,屏風雕琢,牆上提寫。

還有的是自己所寫的詩歌,或是收集他人 朋友所著寫的,集中一起,撰寫在竹籤上,或者動物的骨頭上,如甲骨文等((古時用來寫作的竹片或骨頭,或是布上,那時紙很少,有紙也很難存放至今的))也有著成書的,還有的是特殊方法保留下來的(出土文物)朝朝代代保留至今


冰之緣7989


古人寫詩文不象現在有專刊、雜誌、頭條、微信,而是相互抄寫傳唱,以至好的詩作留傳後世。


三槐王氏王玉亭


除了網友們說的那些形式,其實古代,特別是從宋代開始,印刷術逐漸成熟,後人印刷自己前輩家傳下來的父輩、祖輩乃至更早先人的作品,已經可以實現,固然其印數不是很多。當然,即便印出來了,政府沒有發行渠道,但是其流傳到今天就獲得了新生命,真正的生命。比如:杜牧臨終前看車徹人生,吩咐把自己的一生詩文手稿當做紙錢燒給他,他嚥氣後,他的外甥迅速撲滅火,搶救下來十分之一手稿,後來他外甥把杜牧的這點作品印刷出來了,這就是今天我們見到的薄薄的《樊川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