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之月 万物生长

孟夏之月 万物生长

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

孟夏之月 万物生长

《立夏》 图/周泉

立夏 四时之美

昨日立夏。

立夏在中国传统是“四立”节气之一,代表着一年中最炎热夏天的到来。高温的季节,炎炎的烈日,漫长的白天,令人很容易与光明、火焰这类的形象联系起来。早在东汉时期,官方就参照《礼记·月令》,制定了“五郊迎气”祭祀礼仪。《月令》云:“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於南郊。”也就是说,古人认为的“夏神”是祝融。立夏节气,与祝融祭祀、祝融崇拜有着挺密切的关系。那么在今天,与之有关的遗风还能在广东找到吗?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钟葵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统筹、策划/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梁意聆

立夏在周代已确定

什么叫“立夏”?《礼记·月令》说:“立者,建始也。”即“立”字意为建立、开始。“夏”字在古代有多义,既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部落姓氏之一,夏代的国号,又代表“中国之人”,同时又指夏季,并与“假”字相通。《释名》说:“夏者,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故立夏有两重含义:一是时令上的概念,表示从此进入夏季;二是表示万物至此时生长繁茂。《遵生八笺》说:“孟夏之月,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对于现代人来说,立夏只是一个季节转换的时间点,对生活和工作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对于古人来说,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节”(四立和二分二至)之一,它象征着万物从“春生”进入“夏长”,五行之气从“东方木”转为“南方火”,对农业、教化、祭祀等都有重大影响。

最早记载“七十二候”的《逸周书·时训解》说:“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都是立夏15日内正常的物候现象,如无这些现象,就有可能出现地面积水漫溢等灾害,影响农业生产。

《吕氏春秋·孟夏纪》则从顺应时令的角度对农业生产等提出五个要求:

1.“是月也,继高增长,无有坏隳。无起土功,无发大众,无伐大树。”在孟夏万物生长之时,不要有毁坏的举动,不要大兴土木,不要征集百姓,不要砍伐大树。

2.“是月也,……命野虞,出行田原,劳农劝民,无或失时;命司徒,循行县鄙,命农勉作,无伏于都。”天子命令主管山林的官员野虞及九卿之一的司徒,到田原及各地巡视,勉励百姓勤力农耕,勿失农时,不要宅在家里不干活。

3.“是月也,驱兽无害五谷,无大田猎,农乃升麦。”要驱赶野兽,不让它们伤及五谷,不要大规模打猎,这样农民才能献上新麦。

4.“是月也,聚蓄百药。糜草死,麦秋至。……蚕事既毕,后妃献茧。”这里特别提到要收集各种草药,因为此时正值糜草枯萎、麦子成熟之时。“麦秋至”不是指麦子秋天才成熟,五谷以生为春,以成为秋,孟夏冬小麦已开始成熟,故云“麦秋至”。同时蚕事已毕,后妃献上蚕茧,以示男耕女织的分工。

5.“是月也,天子饮酎,用礼乐。”孟夏属火,火为礼之象征,故天子饮春天酿的醇酒,观赏礼乐,以教化天下崇尚礼乐。

为祈求夏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立夏这天,朝廷要举行隆重的“迎夏”仪式。《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以立夏。先立夏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斋。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

在举行“迎夏”仪式之前,天子要斋戒三日,举行仪式当日,天子亲自主持,所有达官贵人都要参加,可见古人对立夏的重视。

这场“迎夏”仪式,实际上是一场祭祀仪式。在古代,王者所祭,必然是有功德于民之人。因夏季“盛德在火”,故立夏祭祀的对象,是传说中的“火帝”和“火神”。

《礼记·月令》说:“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即神农氏,史称神农氏以“火德王天下”,故称炎帝。祝融为帝喾时的“火正”重黎,因重黎掌火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又命其名为祝融,后世遂奉为“火神”。

从周代至清末,立夏当日的“迎夏”活动多以“歌舞告祭”的形式举行。活动当日,所有车马服饰的主色调皆为红色,以顺应夏季的代表色——赤色。

天子及群臣向炎帝、祝融致祭后,便开始载歌载舞。据史料记载,歌唱者是70名童男童女,歌名为《朱明》;舞蹈者64人,男女各32人,舞蹈名为《云翘》。

“朱明”既代表夏天,又象征“火神”。汉代的《朱明》歌,据说是司马相如、邹子乐等人作词,李延年作曲。其歌词云:“朱明盛长,敷与万物。桐生茂豫,靡有所诎。敷华就实,既阜既昌。登成甫田,百鬼迪尝。广大建祀,肃雍不忘。神若宥之,传世无疆。”

这首歌,歌颂了大自然和“朱明”的伟大,也寄托着人们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知多D

“祝融”和“南海神”很有可能是同一个人

记者向广州多位民俗专家和地方文史研究者求教获知,仍在民间留存的“迎夏”风俗似乎未有所闻。但当我们把眼光转向祝融,情况就不一样了。在广东,有关这位传说中的上古大神的祭典等传统文化活动仍挺活跃,但有些风貌兜兜转转,变了样貌,让人难觅其出处,也想不起其来由了。

唐玄宗册封四海神为王

坐落在黄埔区庙头村、我国古代东南西北四大海神庙中唯一留存下来的建筑遗存——南海神庙,随着近年一年一度的“波罗诞”的复兴及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热闹开展,目前已经是著名的文化新地标。在民间,南海神作为护佑人们海上航行吉祥平安、商贸兴旺发达的神祇,受到人们的尊崇。

乍一看,南海神是毫无疑问的水神。他与被尊称为“天后”的妈祖大神,一起守卫着在南海往来的水手、渔人、商贾、旅者。广州南海神庙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余年。但中国的海神崇拜还要更早,目前已知明确记载四海有祠庙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77年的秦德公迁雍之后,一统天下的秦始皇曾在会稽山上望祭南海,之后历代也都有祭祀四海神的活动。

唐朝武德贞观年间,朝廷定下每年祭祀五岳、四渎、四海的制度。唐玄宗时期,曾五次派高官重臣祭祀南海神,其中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遣太常少卿张九龄祭南岳与南海,开创了皇帝派重臣南来代御祭南海神之先河。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玄宗册封四海神为王,其中南海神为“广利王”。

有学者认为“祝融”即南海神

那么,“南海神”和“祝融”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按照一些古籍中的说法,和一些学者们的研究,“祝融”就是南海神。

如著名学者叶春生就指出,原为民间信仰中火神的祝融,传说是帝喾(黄帝曾孙高辛氏)的火官,死后尊为火神。《山海经·海外南经》载:“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解释说:“祝,大也;融,明也。南海为太阳之地,其神沐日浴月以开炎天,故曰祝融也。”这些记载中,祝融以典型的火神身份出现,但乘龙、沐日浴月等文字,也暗示着他与水的关系。

对此,屈大均解释称:“司火而兼司水,盖天地之道。火之本在水,水足于中,而后火生于外。火非水无以为命,水非火无以为性。水与火分而不分,故祝融兼为水火之帝也。”这个解释,出自《广东新语》卷六“南海之帝”条,叶春生认为,“这是对祝融何以为水神的最早之解释”。他在书中的“海神”条还记载,有人在南海行舟,遇到飓风雾雨,眼看就要葬身大海,惶恐中向祝融祈求平安,“其声未干,忽已天日晴朗,飘行万里,如过衽席”。这说明民间还是很信仰祝融的司水神力的。渐渐地,“火神祝融就这样由南方之帝君,变而为南海之神,再推广为司辖岭南各地江河湖海的水神, 并与洪圣大王的传说相附会,化为本地水神。”

“真武大帝”也与南海有关

与南海有关的神,传说还有一位,即“真武大帝”。“真武”也就是“玄武”,改称“真”是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之讳(赵匡胤字元朗,“元”“玄”相通)。玄武是掌管北方的神,跟南海有什么关系呢?对之屈大均也有解释:“盖天官书所称,北宫黑帝,其精玄武者也,或即汉高之所始祠者也。粤人祀赤帝,并祀黑帝,盖以黑帝位居北极而司命南溟。南溟之水生于北极,北极为源而南溟为委。祀赤帝者以其冶水之委,祀黑帝者以其司水之源也。”在他看来,“南溟”“北极”之水本是连通一体的,那么位居北极的玄武大帝职司南海,也就不奇怪了。闽粤沿海民间所说的“真武大帝”“玄天上帝”“上帝公”,通常都指这位大神。

如今,南海神的祭典也不是立夏了。被称为“波罗诞”的祭典自明洪武三年(1370年)立诞,为农历二月十三,为期三天,从十一日开始,十三日为正诞。每逢诞会,四方乡民蜂拥而至,珠娘花艇云集其间。近年,波罗诞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现代元素,成为城中老少热衷参与的文化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