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倡導文明用餐 公筷公勺成為“標配”

本報訊(黃珊珊 宋天佑 記者陳家華 發自廈門)五一假期,廈門大部分餐飲門店恢復堂食,不少市民也選擇外出“嚐鮮”。近日,市場監管人員對部分旅遊景區及周邊餐飲服務單位進行檢查時發現,文明餐桌理念在疫情期間更深入人心,餐飲企業紛紛通過限制就餐人數、顧客隔桌就坐、普及公筷使用、提醒消費者適量點餐或餐後打包等方式,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深入推進“光盤行動”。

廈門倡導文明用餐 公筷公勺成為“標配”

圖為執法人員檢查餐飲服務單位

讓公筷公勺成為“標配”

市場監管人員在環島路沿線臨家、佳麗等各大餐廳酒樓門前看到,商家大都在店門口的醒目位置放置了“堂食須知”的牌子,寫明堂食注意事項以及“用餐請使用公筷公勺”等相關提示內容。在曾厝垵文創村,一家海鮮自助餐廳還在取餐處放置“勤拿少取、拒絕浪費”的指示牌,提醒顧客適量取餐。

位於環島路的臨家餐飲,大廳內每張桌子的間隔距離達到了1.5米以上,桌上都放置有“此桌已消毒”的提示牌,並均備有公筷和公勺;原先可坐12至14人的大包廂,目前也減至五至六人,以確保用餐間隔。餐廳服務人員表示,對餐廳提供的公筷公勺,多數消費者會自覺使用,偶爾碰見不理解的,他們也會宣傳使用公筷公勺的好處等相關內容,並鼓勵其配合使用。

廈門倡導文明用餐 公筷公勺成為“標配”

圖為餐廳分餐標語

“終於可以堂食了,我們的心情肯定和廣大消費者一樣,是很激動的。不過作為商家來說,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別是防疫消殺工作的落實。”餐廳負責人董峰說。除了日常的消殺、通風,他們還製作公筷公勺作業指導書,根據不同菜品為客人提供不同的公共分餐器皿,按照公司的統一要求嚴格執行“分餐制”,將公筷公勺和“分餐制”作為入職培訓內容:“疫情期間我們減少了‘大盤菜’,對包廂客人更多采用一人一份的‘分餐制’,對大廳的客人,也推出了單人套餐和雙人套餐,確保衛生的同時也減少浪費。”董峰介紹。為響應“光盤行動”,餐廳還會在營業時間內循環播放“節儉惜福”的宣傳片,並在顧客點菜時提醒適量點餐。

市市場監管局餐飲處監管人員表示“使用公筷公勺,是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也是對他人的尊重和關愛。我們將通過市食安聯加大倡議引導,希望更多餐飲服務單位可以主動提供公筷公勺,讓其成為就餐標配,給自己及他人的健康多一份保障”。

把好舌尖上的防“疫”關

使用公筷公勺的好處主要有兩個:一是乾淨衛生、預防疾病。可以避免共同用餐時個人使用的餐具接觸公共食物,能減少病從口入的風險。混用餐具最大的隱患是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在疫情期間,避免混用餐具也能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二是減少浪費、文明餐飲。幫助大家養成定量取餐、按需進食的習慣。在外用餐沒有吃完的,大家儘可以放心打包回家。減少浪費的同時,還培養了人們環保節約的良好風尚。

為防止病從口入,倡導更多的人使用公筷公勺,文明用餐,市食安聯一方面指導會員單位結合堂食的恢復,落實“公筷公勺”、“分餐制”,減少交叉感染,另一方面通過美團、餓了麼等平臺,在網絡訂餐、消費券派發頁面推出“呼籲以身作則用公筷”公益廣告,對網上點餐的消費者進行引導。

廈門倡導文明用餐 公筷公勺成為“標配”

圖為市場監管人員開展五一節前餐飲食品安全專項檢查

為加強今年“五.一”期間食品安全及疫情防控工作,嚴防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確保人民群眾飲食健康安全,市市場監管局餐飲處會同屬地監管人員,在節日前夕和節日期間,多次組織對環島路、曾厝垵、植物園、翔安沃頭等區域,開展旅遊餐飲食品安全檢查。監管人員在加強餐飲服務食品安全風險排查的同時,也針對節日食品消費特點,強化了防疫和食品安全知識宣傳,倡導健康飲食,不暴飲暴食、不過量進食生冷食品;引導人民群眾不扎堆、不聚集,選擇有《食品經營許可證》的正規餐飲單位就餐;餐前洗手消毒,合理保持用餐間距,用餐時,有條件的進行分餐食用,使用公勺公筷;不購買、加工和食用河豚魚、織紋螺、野生蘑菇及來歷不明的食品,切勿採食野果、野菜、野生蘑菇、野蜂蜜等,謹防中毒。“分的是食物,合的是疫情防控之力;距離遠了,但文明卻更進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