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會比別人賺的少

為什麼有的人掙得多而有的人掙得少?這個問題我問過好幾個人,得到的回答首先令我對自己的表達水平感到絕望。有80%的回答者認為我要把話題引向社會不公的問題,一談到此,他們立刻義憤填膺、指天畫地,這導致我為了平復他們的情緒而主動結了喝咖啡的賬。另外,這也說明我認識的人,大部分都認為自己屬於收入少的那個階層。

當然,在問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已經把條件限定了,那就是在這個問題中,“有的人”是同樣努力,而且是在同樣的資源基礎上發展的。在某種程度上,你可以理解為我說的這種人各項水平都是個平均數。但是,很可能有類似的另一幫人,每天做的事也完全一樣,但是獲得的收入卻與前者的差別很大 。

造成這種同工不同酬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工作者所在區域的經濟整體發展水平不同,以及區域人力市場的競爭力結構不一樣。但還有一點,那就是同樣的工作者,他們的職業槓桿水平不一樣,職業槓桿高的人,收入也高。

還是先來給職業槓桿下個定義吧:隨著你所做工作的產品或者服務到的人數的增多,如果你付出的邊際勞動量或者邊際成本沒有降低,甚至反而是越來越高,這就說明你的職業槓桿比較低。反之如果邊際成本下降很快甚至達到了零,那麼就是職業槓桿高。

在《莊子》裡有一則故事,能很好地說明職業槓桿造成的差距 ,春秋時期,一個商人在吳越之地做生意,從當地土著手中得到一個秘方,那是一種擴手霜的製作方法,這種產品可以讓人在冬天不生凍瘡。商人後來製作了很多這種護手霜,把它賣給了吳王。吳國當時正在和越國、楚國打仗,吳國戰士避免了生凍瘡,提高了戰鬥力,從而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因此那種防凍護手霜可以賣得很貴,還成了被限制出售的軍需品。土著和那個商人同樣生產護手霜,而商人賺的錢要比土著多很多。在這個故事中,商人的職業槓桿比土著高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