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不死的天”怎麼聊?【非暴力溝通讓愛融入生活(7)】

#心理諮詢師說#

#生活心理學#

#暢談家庭教育#

@北京幸福公益基金會

“聊不死的天”怎麼聊?【非暴力溝通讓愛融入生活(7)】

生活中遭到拒絕讓人很不爽,“不”“別”“不許”“不要”等否定字眼常常讓人很敏感地以為被拒絕了。殊不知,如果只關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不考慮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往往話一出口就互懟,聊天聊死不說,還惹一肚子氣。


生活中下面這樣的親子對話和夫妻對話,您聽了有怎樣的感受?


女兒:(撿起父親掉在地上的大衣)老爸,今天穿什麼衣服出門?

爸爸:你別管我穿什麼啦!

女兒:我的話讓您理解為管您?(無語、胸悶、委屈)

爸爸:我自己穿什麼衣服還不知道嘛!


屋裡一片寂靜……


《非暴力溝通》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工作坊中針對一件衝突事件做了一個實驗,用以觀察溝通中在“同理心和尊重”兩方面有什麼差別。一組被告知衝突對象是鄰居,另一組被告知衝突對象是孩子,實驗結果:對成人的尊重和同理心比對孩子程度高,說明如果想不尊重對方,非人化一個人只需要把TA當作“孩子”!


“聊不死的天”怎麼聊?【非暴力溝通讓愛融入生活(7)】

10分鐘之後———


妻子:老伴兒,你穿棕色夾克吧!

丈夫:我還是穿那件黑色的夾克吧!

妻子:你咋又打開電視啦?走吧!

丈夫:我還沒吃完藥啊!


電視聲音吧啦吧啦……


在非暴力溝通者耳朵裡:對方無論用怎樣形式的表達,聽到的不是“批評和指責”,而是未滿足的需要。


【站在爸爸的角度】感受是煩,需求是被尊重,不希望被管,深層次的需要

:我有自主選擇權,我有能力決定自己的生活起居。


【站在女兒的角度】感受是委屈,需求是溝通互動,被理解,深層次的需要:我的話有價值,我很可愛。


【站在妻子的角度】感受是擔心,著急,需求是關心愛人,自我檢討缺乏尊重性的表達。

【站在丈夫的角度】感受是煩,需求是自主選擇權,被尊重,遇事有商有量。


《非暴力溝通》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認為:說“不”者擔心自己失去自主選擇權,即擔心自己的需要不被滿足。當自己的需要與他人的需要相互衝突時,如何滿足雙方的需要?事實上,彼此的需要同等重要,只有相互尊重,彼此真誠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讓這樣的坦誠作為生命的禮物給予彼此,能為彼此的內在需要付出是何等的幸福而美好啊!


非暴力溝通者很喜歡一團糟的生活,因為這樣對方在送禮物給我們,非暴力溝通者會在內心享受評判秀,覺察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說事實、談感受、講需要、提請求,關注彼此的感受,讓生命鏈接生命的內在,讓愛融入生活!


聽聽非暴力溝通者如何演繹親子對話和夫妻對話吧!


女兒(非暴力溝通者):(撿起父親掉在地上的大衣)老爸,今天穿棉衣還是呢子大衣出門啊?我幫您準備出來。【尊重,把自主權選擇權交給對方】

爸爸(非暴力溝通者):好幸福啊閨女這麼關心老爸!都說閨女是爸媽的“小棉襖”,那我還是穿黑色的呢子大衣吧!麻煩你去衣櫃那幫老爸拿過來啦!還有灰色運動鞋也遞給老爸!【談感受,送讚美,提請求】

女兒:好嘞!(愉快地答應著取衣服遞鞋)


10分鐘之後———


妻子(非暴力溝通者):老伴兒,你穿棕色的還是黑色的夾克啊?【尊重,把自主權選擇權交給對方】

丈夫:我穿那件黑色的夾克吧!

妻子(非暴力溝通者):老伴,你想現在走還是看一會兒電視再去女兒家啊?【尊重,把自主權選擇權交給對方】

丈夫(非暴力溝通者):我需要大約15分鐘後才吃完藥,老伴,咱們邊看電視邊等我吃完藥,好嗎?【具體化】

電視聲音吧啦吧啦……

“聊不死的天”怎麼聊?【非暴力溝通讓愛融入生活(7)】


【非暴力溝通知識點提醒】

如何判斷“請求”還是“命令”,以下行為說明“提出的請求”是命令:

1)對方回答“不”(提醒我們進一步感受對方的“感受和需要”

2)對方回應“好的”卻不行動

3)對方回應“好的”是因為聽到的是命令,害怕受到威脅或懲罰而去做。(這種情形不容忽視)

4)判斷對方理解自己的話是“請求”還是“命令”的辨別方式就是“請對方重新說一遍自己的話”,通過說話的語氣和內容可以知道自己的表達是請求還是命令。


生活就是在處理各種關係,如果聽到“不”字就理解為被拒絕,誰敢和這樣的人聊天呢?誰願意與這樣的人交往呢?


非暴力溝通可以跟自己對話,做好自我照顧,與他人溝通同樣也涉及到自我照顧,因為滿足對方的需要,關注對方感受的同時,不需要放下自己的需要,忽視自己的感受,讓彼此的人生更豐盛富足、幸福而美好是每個人心中的願望,毋庸置疑,相信我們心中都有愛自己和愛他人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