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危機空前,警惕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要重視糧食安全問題

曹德旺:危機空前,警惕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要重視糧食安全問題

日前,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接受新京報專訪,他表示,“疫情不只改變著微觀企業的命運,也在重構全球經濟政治的秩序。” 在曹德旺看來,“疫後各國著手構建更獨立、完整、安全的產業鏈會是一個趨勢,或許逆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避免,並最終會成為定局。但在短期內各個國家很難構造出獨立的產業鏈和工業體系,全球產業鏈也難以在短期內發生逆轉性的變化,全球產業鏈短期內不會,也無法和中國脫鉤。”

全球疫情未過拐點,要“扎硬寨,打死仗”

我們知道,全球疫情仍未迎來拐點時刻,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國家高層最近表示,我們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這種底線思維讓我們看到了嚴謹務實的作風。

曾國藩對安營下寨之事十分重視。在《唐浩明點評曾國藩家書》中提到:“湘軍在遭到幾次敵方的偷營襲寨之後,於此更是小心在意。湘軍的營寨不僅圍牆又高又厚,且壕溝又寬又深。壕溝多至三道四道,溝裡插滿了竹籤:人掉進去,會被竹籤刺死刺傷;馬陷進去,亦不能再跳出來。曾氏將湘軍的這種打仗方式用六個字歸納,叫作“扎硬寨,打死仗”。這種方式雖被譏為“迂拙”,但它確實很起作用。湘軍的最後成功,與這種“死硬”的蠻倔作風很有關係。”

面對洶湧的疫情,我們真的要做好“扎硬寨,打死仗”的準備!

天下只有低端品位的人,沒有低端產業

疫情蔓延全球,中國出口承壓,從企業家角度看,要不要救企業,尤其是外貿出口的企業?要不要減稅免稅?要不要重新看待傳統制造業的地位?解決企業的經營壓力是給錢就行了嗎?……這些問題看起來都非常大,但是看完新京報對曹德旺的採訪文稿後,我們或許就能找到答案。

曹德旺認為,這一次中國企業遇到的危機和之前遇到的危機完全不一樣,是外國受疫情影響訂單減少導致企業經營壓力增加,用什麼方式救企業考驗政府的智慧。“政府在救助企業的時候一定要有針對性,同時還可以考慮普惠性的政策,比如取消企業在疫情期間的增值稅、允許大企業免提折舊費等。” 這些建議都很中肯,對企業可謂大有裨益!我們瞭解到,此前,國內多省市已經開展減稅、暫緩繳納社保公積金的惠企條例。

大家說到企業,很多人腦海裡往往都是大企業的名字,房地產、互聯網、金融公司等,往往卻忽視了傳統制造業這個隱形冠軍。談到傳統制造業,曹德旺有他自己獨到的見解:

我們中國人、中國的企業太急功近利了,經常把產業分為高端和低端。在很多人眼裡,互聯網、大數據、信息化是高端產業,製造業意味著廉價勞動力,是低端產業。但是這次疫情發生之後,一個N95口罩在美國最高賣到了175美金,成為了高端產品。從這裡我們可以總結出:天下只有低端品位的人,沒有低端產業。


通過這次疫情,我們也要反思,如果沒有防疫物資等傳統的製造業,我們也要嚴重依賴進口。中國必須應該有一個長期繁榮昌盛的傳統產業,否則中國經濟就無法實現獨立自主。當然,在疫情後中國要建立起獨立完備的工業體系,除了要重視傳統制造業,還必須要掌握核心技術,沒有核心技術,就不得不受制於國外的產業鏈。


同時,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如果沒有基礎的傳統制造業產業,很多所謂的高端產業根本發展不起來。在我看來,互聯網也好、芯片技術也好、大數據也好,這些技術或者工具可以提高經濟運行和發展的效率。但是如果沒有製造業,高端產業的發展根本無從談起。就好像桌子上擺滿了漂亮精緻的刀叉,如果沒有食物,這些刀叉用來做什麼呢?只能是擺設而已。在國民經濟中,各個產業誰也離不開誰,沒有高端、低端之分,各個產業要協調發展,這樣才能形成完備的工業體系。

曹德旺說的一點都沒錯,國人確實太過於急功近利了,今天成立公司,明年就想上市,然後在二級市場炒作的股民,今天買進去,巴不得當天就漲停,第二天再漲停,連續幾個漲停再出來……如此心態,安有好公司,安能不輸乎?最近驚爆財經圈的非瑞幸咖啡造假莫屬了,連董明珠都說,如果公司能夠好好做,把時間當成朋友,瑞幸咖啡安能不成?可是,這世間從來就沒有如果這回事!

在我看來,每一個行業都很重要,世界發展成這樣,每一種行業都有它存在的道理,連動物世界裡都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係,人類豈能不知呢。摒棄偏見,不要盛氣凌人,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謙虛、包容、學習永遠是必修課。太平軍攻打古徽州一府六縣時,很多從上海逃難回鄉的徽州富商,本以為可以躲避戰亂,不曾想剛出虎窩,又進狼群。當他們再從家鄉攜重金往外逃難的時候,路遇飢迫,有富商拿出亮閃閃的金條想和農民換乾癟癟的餅以充飢,卻也不管用,農民不同意,富商最後活活餓死。所以我在想,人類最不能掌握的就是自己的命運,因為“黑天鵝”事件永遠在等待,永遠在你看不到的遠方。

如曹德旺所言,在國民經濟中,各個產業誰也離不開誰,沒有高端、低端之分,各個產業要協調發展,這樣才能形成完備的工業體系。簡單來說,它們之間是“唇亡齒寒”的關係也不為過。想想富商和農民的故事吧!

成功或可複製,衰退不可避免

抗疫的成功經驗或許可以複製(畢竟英國同學不願意抄作業,沒有意大利同學乖),但是全球經濟衰退的趨勢不可避免。

股市,一般我們認為是經濟的晴雨表,全球經濟一片飄綠,很多投資者損失慘重,對市場的恐慌程度高到驚人。加之石油價格暴跌,美國3個月和10年期國債再次出現倒掛,截止4月15日美國國債收益率跌幅擴大(美國國債價格上升,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跌5個基點至0.70%),分析美國2000-2001年和2008年的兩次經濟危機,可以看出美國國債利率倒掛提前於經濟大幅下跌,也就是說利率倒掛是對經濟衰退的一種預警,並且持續時間越長,其危害性更大。

華聯期貨研究員殷雙建對此頗有研究,其提出:股市作為經濟的晴雨表,股市可能是經濟發生的前景寫照。照此推理,經濟衰退是個很大概率的事件。

從4月13日新京報對曹德旺的專訪中可以看到,他表示,“在抗擊疫情的最危險期間,中國已經停產停工了兩個月。現在海外疫情蔓延,我們要陪著全世界繼續停產停工。大多數的製造業,尤其是外貿出口的製造業企業的日子會比較難過、難熬,有些企業甚至可能很難熬過去。現在很多企業面臨著兩難的局面——如果留住工人,在沒有訂單的情況下,工人的工資是一筆很大的支出。如果裁員,這些年一直招工難,等疫情恢復之後,可能就招不回來了。”

很多大企業尤其是重資產比較嚴重的房地產企業也面臨著巨大的經營壓力,首先就是第一季度的還債壓力,更嚴重的是我們也看到很多大企業面臨破產倒閉的現象,更何況一些不起眼的小企業了。

基於此,曹德旺對企業家群體給出了他自己的建議:

1)企業家首先要自己有思路,要想辦法自救、自保。適者生存,企業家一定要審時度勢,及時調整自己的經營思路。根據市場的需要,如果要減薪,管理層要帶頭減,如果要適當的裁員,那麼一定要嚴格按照國家補償標準,補償給被遣散的員工。

2)另外,企業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現金流,只有充足的現金流才能保證企業未來重新正常運轉起來。(這些年不少企業在進行多元化投資,現金流本來就很緊張,很多企業經不起疫情的衝擊,一下子就倒下了。)

3)最後,企業家要對經手的錢樹立高度的責任心,無論這錢是從銀行借的,還是投資人投的,都叫錢,要無條件守護好。

此外,曹德旺還表示,中小企業、小廠是全球產業鏈中重要的一環,一旦倒閉再重新建起來,就很難再恢復起來了。疫情過後,要預防全球經濟進入大蕭條的可能性,需求量可能也會大量減少。

全球產業鏈的去中國化趨勢

曹德旺表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世界各國立足於全球化並從中獲益,每個國家的產業鏈都無法獨善其身,必須嵌入到全球的產業鏈中。但這次疫情之後,各國的不信任度將增加。相信各個國家會對產業鏈政策做出一定的調整,各國著手構建更獨立、完整、安全的產業鏈會是一個趨勢。在全球產業鏈被簡化的趨勢下,會出現逆全球化的陰影。或許逆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避免,並最終會成為定局,但逆全球化會給各國巨大的傷害,對全球經濟也是巨大的災難。

在疫情後,各國都想建立獨立完整的產業鏈,全球產業鏈會被簡化。疫情後,全球產業鏈會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我們一定要警惕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

不過,隨後曹德旺在採訪中也表示,在短期內各個國家很難構造出獨立的產業鏈和工業體系,全球產業鏈也難以在短期內發生逆轉性的變化。有的國家有構造獨立產業鏈的能力,有的國家卻沒有這個能力。即使是美國、歐洲的發達國家,想要在疫後形成獨立完整的產業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五點原因:

1)這些國家過去去工業化政策做的很多了,已經去的差不多了,很多產業已經斷代。

2)缺乏勞動力,去工業化導致年輕人去從事了金融、房地產等行業,製造業缺乏年輕的工人。

3)缺乏管理人員。

4)缺乏資金。

5)工會制度的存在,勞資雙方的緊張阻礙了美國、歐洲製造業發展,這一難題很難處理。(這一點我們在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美國工廠》可見一斑)

曹德旺還補充道,從中國的社會經濟環境看,中國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相互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和中國脫鉤的話,對雙方都會帶來巨大的傷害。而且,現在放眼全世界,從俄羅斯、日本、韓國,再到歐洲、美國,全世界只有我們勤勞的中國工人還在認真做事。

因此,在短期內,全球產業鏈很難找到替代中國的經濟體或者解決辦法,全球產業鏈無法、不會與中國脫鉤。

無法預估危機的最終影響,能夠活下來是關鍵

曹德旺認為,疫情之下,航班停飛、封國封城,全世界亂成一鍋粥,全球秩序被完全打亂。正因為全球供應鏈已經凌亂,疫情的破壞力才如此巨大。這一次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的危機,遠遠不是2008年金融危機可以類比的,雖然還無法預估這次危機的最終影響,但這一次危機應該是史無前例的。

中國經濟受進口和出口影響很大,當前面臨的內外部形勢非常嚴峻,一定要未雨綢繆,活下去是硬道理。

曹德旺語重心長的說,他現在最關心糧食問題。他是經歷過糧食困難的人,知道餓肚子的滋味。雖然我們的主糧供給是充足的,但有關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糧食問題。現在很多國家都在禁止出口糧食,我們也應該珍惜每一粒糧食,同時應向三農傾斜資金,以防萬一。

《明史·朱升傳》中,朱升可謂是一個非常有貢獻的人,他的九字策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為明太祖成就帝業立了頭功。不難看出,糧食安全是多麼多麼重要的大事,關乎國本,所以我們理應珍惜,同時做好最壞的打算,畢竟現在的“白眼狼”真是太多了!!!

通篇讀完新京報對曹德旺的專訪,雖不至於字字珠璣的程度,但足以感受到一個企業家的家國情懷,拳拳愛國之心溢於言表。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考試製度,中國的文人、知識分子素有學而優則仕的偉大夢想和“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時至今日,中國的企業家精神也熠熠生輝,綿延不絕。

今日之中國鉅變下的吾輩青年,當努力。最後以魯迅先生的一段話作結:“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參考資料:新京報4月13日文《專訪曹德旺:全球產業鏈短期內不會也無法和中國脫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