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第58回的“六識”是什麼意思?有何依據?

大樹200949431898


六識來自於佛教用語,分別指的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統稱六根。

《西遊記》第五十八回之《二心攪亂大乾坤 一體難修真寂滅》,作者總結這一回故事,末尾寫道:中道分離亂五行,降妖聚會合元明。神歸心舍禪方定,六識祛降丹自成。

顯而易見,“六識祛降”,便是“擯除六賊”,便是“打絕六耳獼猴”,而六耳獼猴的真身,就是“六識”。

六耳獼猴是誰的“六識”呢?《西遊記》故事裡,六耳獼猴是孫悟空的“六識”,也是如來的“六識”。

原書描寫孫悟空與六耳獼猴去往西天找如來辨別真假的場景:

看那兩個行者,飛雲奔霧,打上西天。有詩為證,詩曰:人有二心生禍災,天涯海角致疑猜。欲思寶馬三公位,又憶金鑾一品臺。南征北討無休歇,東擋西除未定哉。禪門須學無心訣,靜養嬰兒結聖胎。他兩個在那半空裡,扯扯拉拉,抓抓掗掗,且行且鬥,直嚷至大西天靈鷲仙山雷音寶剎之外。

菩薩道:“敢問是那四猴?”如來道:“第一是靈明石猴,通變化,識天時,知地利,移星換斗。第二是赤尻馬猴,曉陰陽,會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縮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獼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類之種,不達兩間之名。我觀假悟空乃六耳獼猴也。此猴若立一處,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說話,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與真悟空同像同音者,六耳獼猴也。”

如來說的意思是,此猴和孫悟空不同,孫悟空是“靈明石猴”,通變化,識天時,知地利,移星換斗。而六耳獼猴是“知前後,萬物皆明”。這是一個很大的破綻!既然六耳獼猴知道他的未來將要被如來制服,被孫悟空一棒打死,他為什麼還要和孫悟空到如來處辯真假?所以只有一個可能,他知道自己不會死,如來早都把事情安排的妥當,在他的說明下,讓眾佛都以為六耳獼猴就是“真悟空”,而真正的悟空,卻被當成了“六耳獼猴”被如來制服,然後被一棒打死。

喜歡《西遊記》的小夥伴,你怎麼看真假美猴王這一回呢?最後留下來配唐僧去往西天取得真經的又是誰呢?

歡迎討論。


安國寧家


六識就是眼、耳來、鼻、舌、身、意

一. 眼識: 依於眼根,緣色境而自生起了別認識作用

二. 耳識: 依於耳根,緣聲境而生起了別認識作用。

三. 鼻識: 依於鼻根,緣香境而生起了別認識作用。

四. 舌識: 依於舌根知,緣味境而生起道了別認識作用。

五. 身識: 依於身根,緣觸境而生起了別認識作用。

六. 意識:依於意根,緣法境而生起了別認識作用。


創東時代期貨策略師莊


《西遊記》第五十八回講的是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具體內容不贅,只淺析“六識”為何物及其依據。

六識來自於佛教用語,分別指的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統稱六根。應用在現實生活中屬於心理、生理、物理學科範疇,其物理對應現實中具體的實物,這樣就很好理解了,

1.眼識:用眼睛看見並辯別物的顏色和形狀。2.耳識:聽(聞)外界發出的聲音。3.鼻識:用其嗅辯別香臭。4.舌識:用其嘗味道。

5.身識:身體所觸之物辯其粗細、冷熱和溼滑。6.意識:所產生的各種思想,在佛教中稱之為法。由此可見,眼耳鼻舌身是可見的實體,意識雖不見實體卻來自大腦歸於生理學,意識產生的各種形態又屬於心理學。六識產生六種結果又稱為六塵即:見、

聞、嗅、味、法、觸。

佛學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如不是藉助一些通俗讀物見諸其中,可能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很少會觀注其法理學說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