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書法初學者,大家給指點一下如何?

追求一生


看了你寫的“天道酬勤”,大家都給你做了點評,我稍作下補充建議:

1、臨帖 楷書必須要寫,楷書寫不好寫行書就會感覺不挺拔,沒有骨架,結構不嚴謹,你寫的這四個字的運筆有寫鋼筆字的影子,毛筆字的折筆、收放、頓挫不足,總之運筆中的“勢”不夠火候。

2、讀帖 選擇自己喜歡的字帖,臨帖的同時要讀帖,每一筆每一畫要仔細揣摩,讀懂了伴隨一段時間的習練,才能將字帖的神韻寫出來。練字是長期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調整好心態,彆著急,一步步循序漸進,只要不放棄,持之以恆的天天練,就一定能寫出一手好字。

3、找老師 一定要找老師,向老師學習才會進步很快,避免走彎路。


山緣&崇賢


我也是一名書法初學者,多揣摩筆陣圖文述,很有幫助。

筆陣圖

《筆陣圖》是舊題衛夫人撰,後眾說紛紜,或疑為王羲之撰,或疑為六朝人偽託的書法論著。

該著作論述寫字筆劃的著作,闡述執筆、用筆的方法,並列舉七種基本筆劃的寫法。因其流傳很廣,此姑存舊說,仍列為衛夫人作。《筆陣圖》中一個突出的觀點,是認為書道的精微奧妙,是難以明言的,所以文章開頭便說:“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把書法用筆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筆勢遒勁有力如銀鉤,重於“六藝”奧妙之上。這和鍾繇提出“用筆者天也”,通過用筆來體現天道是一個道理,遠非凡庸所能明知的。 衛夫人提出“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她與蔡邕、鍾繇一樣,提倡“取萬類之象”,如文中所談的七種筆畫,好有所象。《筆陣圖》中一個最為突出的觀點,就是講筆力。她說:“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並進一步論定:“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這一書法美學觀念,與鍾繇的一樣,強調筆力與筋骨,為後世書論所廣泛運用。

筆陣圖

創作年代

東晉

作者

衛鑠(存疑)

正文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昔秦丞相斯見周穆王書,七日興嘆,患其無骨;蔡尚書邕入鴻都觀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達其源者少,闇於理者多。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學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虛費精神。自非通靈感物,不可與談斯道矣!今刪李斯《筆妙》,更加潤色,總七條,並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貽諸子孫,永為模範,庶將來君子,時復覽焉。

筆要取崇山絕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筆頭長一寸,管長五寸,鋒齊腰強者。其硯取煎涸新石,潤澀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廬山之松煙,代郡之鹿角膠,十年以上,強如石者為之。紙取東陽魚卵,虛柔滑淨者。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執之。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善鑑者不寫,善寫者不鑑。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一一從其消息而用之。

一“橫”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

、“點”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丿 “撇”如陸斷犀象。

乙 “折”如百鈞弩發。

∣ “豎”如萬歲枯藤。

㇏ “捺”如崩浪雷奔。

勹 “橫折鉤”如勁弩筋節。

右七條筆陣出入斬斫圖。執筆有七種。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後筆前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又有六種用筆:結構圓奮如篆法,飄風灑落如章草,兇險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飛白,耿介特立如鶴頭,鬱拔縱橫如古隸。然心存委曲,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記。

註釋

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筆端、武士的鋒端、辯士的舌端。

銀鉤:本指書法中的“鉤”這種基本筆畫,因優美的筆畫能表達出婉媚有力,故謂之“銀鉤”。在本文中指代書法藝術本身,即古代“六藝”中之“書”也。

2、周穆王:西周國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滿。

3、鴻都:東漢時的皇家藏書之所。

碣:石碑圓頂者謂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達:通達。

達其源:通達文字產生髮展的源流。

暗於理:不懂書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詞,有竟然之意。

師古:即師法於古人。

緣情:抒發感情,此理解為憑興趣。

棄道:背棄書道。

該贍:淵博豐贍,此“該”通於“賅”。

6、通靈感物:指通於神靈,並且能感化他物。

7、更加潤色:再加以修飾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

總:概括、歸納或謂總結。

列事:指陳述事情。

貽:遺留。

庶:希望、但願。

8、崇山絕仞:指高山最高的地方。

鋒齊:鋒毫要齊。

腰強:“腰”指筆毫的中部,此即謂筆毫中部要有強 度、有彈力。

9、煎涸:通翦涸,指淺黑乾涸。

潤澀:此為一對反義詞,即指潤滑和不潤滑。

浮津耀墨:浮耀墨汁的光澤。

10、鹿角膠:由鹿角熬製成的膠。

11、東陽魚卵:一種產於東陽的魚卵紙,東陽在今天安徽省天長縣。

12、真書:魏晉之後對正體的一種稱呼,也稱作楷書。

行草書:又稱草行,一種比較流動而近於草書的書體。

13、點畫:文字點與橫豎筆畫的總稱。

波撇:指磔和掠,即捺和撇。

屈曲:彎曲、曲折。

14、大書:寫大的字。

從小:指寫小字。

15、鑑:鑑別、鑑賞。

16、筋書:瘦勁有力的書

墨豬:筆畫肥而無力的書。

聖:超凡、卓越。

17、消息:奧妙、真諦。

18、筆陣:將書法比喻為作戰行陣。

執筆急:指執筆松。

19、執筆近:指執筆處離筆毫近。執筆近不能很好的運腕行筆,執筆不緊,運筆則無力。

20、結構圓備:指字的點畫安排和形勢佈置完備。

篆法:此為大小篆的總稱。

21、飄揚灑落:指章草自由奔放灑脫的筆勢。

22、八分:東漢後期的準隸書書體,傳自王次仲始,盡其筆勢,舒展波撇,其勢兇險可畏。

23、飛白:相傳為蔡邕所創之體,此之“竊窕出入”喻其筆勢在那絲絲露白處的入與出,顯得嫻靜優美。

24、耿介:指高聳突兀貌。

25、古隸:指西漢至東漢前期通行的隸書,尚帶有篆書意味,無明顯的波挑,無篆書的圓潤之態,其筆畫尤

顯縱橫,粗壯樸拙而厚實。

26、心存委曲:謂作書前思考要透徹詳細。

27、永和四年,上虞 制記:此二句為作者寫作之

行款,永和即東晉穆帝之年號,上虞在今天浙江上虞縣之西。

譯文

古代三端的妙用,沒有先於用筆的;而六藝的奧妙,沒有重於書法的。昔日秦丞相李斯見到周穆王的書法,感嘆了七天之久,不滿意他的書法缺乏筆力。蔡邕到鴻都觀看碑碣,一百天了還不忍返回,不停的稱讚那些超群出眾的碑碣,所以知道通達書之源流的少,不懂得書法道理的多。近代以來竟而不師法古人,只憑興趣背離書道,只記得姓名,有的學識並不淵博豐贍,見識又少,致使沒有成就,空費了精神。於是,不是通於神靈,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與其談論此道。現今刪改李斯的《筆妙》,再加以修飾的文字使其完整,總括起來有七條,並且予以說明,把對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邊,遺留於子孫,永為楷模,希望將來的學書者,能有時間看看。

筆毫要取那高山絕壁中的兔毛,八九月間獵取,筆頭要一寸,管長要五寸,鋒毫要齊整,鋒腰要有強度。硯臺要選用淺黑乾涸的新石,潤滑與滯澀兼顧,能浮耀墨汁的光澤。至於墨要取廬山的松煙、代郡的鹿角膠,要十年以上,強硬如石的作為製造的原料。紙則要取東陽魚卵紙,柔軟滑淨的。大凡學寫字,先要學執筆之法,如果作真書,要執去筆頭二寸一分處;如果是行草,要執去筆頭三寸一分處。下筆點畫波撇曲折,都要盡一身之力行筆。初學書者先學大字,不得從小字開始。善於鑑賞的不善於寫,善於寫的不善於鑑賞。善用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少肉者叫它“筋書”,多肉少骨的叫它“墨豬”,多力豐筋的是可取之法,無力無筋的為錯誤之法。要一一從其間吸取奧妙、體會真諦,並且合理地運用它。

橫畫,如同千里陣雲,隱隱於天空,看似無形,實則有形。

  點畫,像高山墜石,磕然有聲,如山裂石崩之響。

  撇畫:如利劍斬斷犀牛角與象牙一樣有力。

  折畫,如百鈞之力發弩,強勁有力。

  豎畫,像萬年枯藤一樣蒼勁雄強。

  捺畫,如崩浪奔雷,氣勢非凡。

  橫折鉤,像強勁的弩,堅挺的竹。

右邊是七條筆陣出入斬斫圖。執筆有七種情形。有時候心情緊急而執筆卻不緊,有時心情寬鬆執筆卻很緊。如果執筆離筆頭近而又不緊,內心的思想會與寫出來的字出現差池,意在筆後便為敗;若是執筆距離筆鋒遠並且下筆流暢,意在筆前便為勝。於是又有六種用筆之法:

結構字體、佈置形勢完備的如篆法;

筆勢飄逸灑脫而又自由奔放的有如章草;

波撇兇險可畏如八分書;

那筆法出入嫻靜優雅的好比作飛白書;

筆畫高聳挺立如鶴頭書;

縱橫沉凝遒勁的如古隸。

然而還要用心思考,考慮詳盡,再作一字,各象其形,這樣才有可能臻於妙境,書道也只有在這時才算窮盡。歲在永和四年,上虞 製圖並撰文。

衛鑠(272年—349年),東晉女書法家,傳為王右軍(王羲之)之師。名鑠,字茂漪,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汝陰太守李矩妻,衛恆從女,世稱衛夫人。工書,楷書尤善,師鍾繇,妙傳其法。王羲之少時,曾從她學書。《筆陣圖》一篇,舊題衛夫人撰,後眾說紛紜,或疑為王羲之撰,或疑為六朝人偽託。因流傳很廣,此姑存其舊,仍列衛夫人後,參見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家學淵源(北派之祖衛瓘侄女、衛桓從的妹妹),有名當代。《書法要錄》說她得筆法於鍾繇,熔鍾、衛之法於一爐。所著《筆陣圖》中雲:“橫”如千里之陣雲、“點”似高山之墜石、“撇”如陸斷犀象之角、“豎”如萬歲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鈞弩發、“鉤”如勁弩筋節。有《名姬帖》、《衛氏和南帖》傳世。其字形已由鍾繇的扁方變為長方形,幾條清秀平和,嫻雅婉麗,去隸已遠,說明當時楷書已經成熟而普遍。《書評》稱之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海浮霞。”

衛鑠認為,書法品位就高在“多力豐筋”,即筋勁,力強。多“肉”則是下品,是“墨豬”,臃腫無神氣。魏晉人講“風骨”,講“清奇險峻”,所以以“瘦硬”為美。後代人或崇尚“豐腴”,或崇尚“肥勁”,對“筋”、“骨”、“肉”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但“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缺一,不能成書”(蘇軾《東坡題跋》捲上)則是歷代書家的共識。衛鑠的貢獻就在於她把“筋”、“骨”、“肉”之說引入書論,使之成為書法審美範疇,為後世的創作和欣賞開闢了新的思路。



米麥俍和


本人也是一位書法愛好者,寫好書法沒捷徑,不但勤學苦練還要研究不同書體的技巧,從字體上看你這行草,功夫沒到家,有些呆板,字,要撐握好,點,線,面三維一體,變化自如流暢,一幅好的書法一看就好,不一定是好書法,越看越好才是好書法。說的不對請見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