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的出路在何方?如何才能辦成名校?

農村教育守望者


農村教育的出路在於技術教育,原因是隻有著眼於技術教育學生才會有出路,由於受自然條件、社會人文條件、父母的素質、師資力量和學習氛圍等因素影響,農村孩子除了少部分孩子學習努力成績較好以外,很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成績不好,再加上現在高中錄取率只佔百分之五十,所以,辦學方向應該立足職業教育。基於以上原因,農村中學很難辦成名校,中學成為名校由三點決定:一是很高的教學成績和升學率。不過農村中學沒有優質生源,很難有好的成績和高的升學率。二是優秀的教師團隊,農村中學條件差很難吸引到好的老師,不光不能吸收到好老師,能留住好老師都不容易。三是超強能力的校長。好校長也不會去農村中學,何況現在好校長少的就像大熊貓,所以,這一條也不存在。農村中學成為名校很難。


看盡風華


農村教育一般屬於基礎教育。

關鍵重基礎。

規範辦學要遵照基礎,

培養學生能力要夯實基礎,

除此以外,要抓住三個一。

首先,要堅信,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

校長的眼光和理念決定著學校的高度,決定著老師的素養,決定著學生的成長方向。20年前,我在農村小學工作了10年,當時的校長極其富有學識和眼光。他重視年輕老師的成長,重要的工作崗位上有年輕老師,外出的學習培訓是年輕老師,特色活動的組織由年輕老師完成。他調動全校開展科研,參與市教育課題研究,定期請專家來給老師們講課,參加市縣組織的課題研究的相關比賽。毫不誇張的說,我就是在那位校長的重視下,蛻變、成長,在工作的第1個十年,完成了從楞頭青到骨幹老師的跨越。

然後,要留住人才,一個好老師就是一個好品牌。

當然,老師成長了,學生自然就喜歡了,學生家長的滿意率也就上去了。而且,一個好老師能夠帶動一個年級組或一個學科的成長。

最後,要找到,一個新特色就是一張好名片。

還是說說,我工作的第一所學校。雖然地處最偏僻,但是校長開發了兩個有特色的校本課程:剪紙和蔬菜生長基地,成為了全縣有名的農村學校。校長先是找到有剪紙絕活的陳老師,由陳老師帶動一個特長班的學生學習,業餘時候陳老師在給年輕老師上課,教他們剪紙。這樣,一所學校裡就有大量為剪紙而瘋狂的人,學生喜愛,老師痴迷,全民剪紙,自然成果喜人。

蔬菜生長基地怎麼做的呢?農村學校有大量的自留地。有多少個班,學校就把土地平均分給各個班。每個班承包一小塊。可以自己選中喜歡的蔬菜品種。一到冬天,蔬菜滿園,白菜、蘿蔔、胡蘿蔔,綠油油,青蔥蔥,煞是好看。既成為了學校的一道風景,又給學生的餐桌上添上了有機蔬菜,還培養了學生的勞動意識。多餘的蔬菜,學校組織食堂工人醃製、晾曬,還做成了蔬菜品牌,銷往縣城。

這樣的校本課程實踐是成功的,僅供大家參考。


田老師的語文課


農村教育的出路在何方?如何辦成名校?不論農村教育的發展,還是成為名校,都要滿足三個基本條件:一是有眾多生源,二是有優質的教師資源,三是有優質的辦學條件。這三個基本條件之中又包含有多方面的要素,而且涉及很多非教育系統的原因,如國家政策、社會發展、個人認識和經濟水平等。

眾多生源是辦學的基本條件,沒有學生或學生數量不多,學校連生存都難以維持,又如何談到發展。特別是缺少優質生源,教學質量難以整體提高。而現實中,廣大農村地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很多農村的人舉家遷入城市,或有大量的農民,為了生計外出打工攜妻帶子臨時居住城市,再加之前些年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造成大多農村學校學生數量急劇減少,教學質量和學校發展就更談不上了。所以農村學校的日益衰落正是農村日益衰敗的表現。想要發展農村學校,必先振興農村和農業,讓大量人口迴流和減少外出務工。而振興農村和農業的出路在於在本地增加農民就業渠道,除了利用土地種殖、養殖,還要大力扶持農村產業,鼓勵農民辦各種類型的企業組織,在資金、稅務、土地、價格、市場、水暖電等方面給予優惠和減免,使其不斷髮展壯大,既能本人致富,又能安排一部分人就業。鼓勵各界各地有識之士到農村興辦各類企業,國家同樣給予大力扶持,安排大量農民本地就業。

優質教師資源是農村教育發展的第二個基本條件。如何吸引優秀教師到農村任教?一是教學條件、環境要跟上,二是工資待遇和諸如生活補助、交通補助、書報通訊補助等福利待遇要比城市和條件較好的地方的教師要高一些,三是整體上提高教師地位和教師待遇。四是當然也更需要教師不斷增強愛崗敬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尤其是學校校長對一所學校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優質的辦學條件,包括校舍、教學實施、設備、環境等,是留住學生和優秀教師的最基本的條件。近幾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力度,通過校安工程、遠程教育、均衡發展等項目,不斷改善了農村地區的辦學條件,但農村學校在軟件配置方面還有很多薄弱之處。如有些學校沒配備門衛、廚師,有些學校缺水、交通不便等,影響教師的安全和吃飯等問題。

總之,三個基本條件相互聯繫,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了影響農村地區教育發展的基本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