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成為你想要的那個樣子》

《你可以成為你想要的那個樣子》

春節期間,參加了一場初中同學聚會,多年未見,大家都是一副既熟稔又陌生的樣子,在交談或沉默中暗暗觀察著彼此,交談一圈,環視一週,驚人的發現,曾經其貌不揚,毫無存在感的女同學文莉,竟然兌變成氣質、言談俱佳的美人。彷彿時間對她而言是充滿神奇的魔法棒,而對於我們卻是不留情面的刀風劍雨。我很好奇是什麼改變了她,讓她變得如此美好,經過不斷的交流,才知道她這麼多年只是做了一件事——即朝著自己想要的樣子努力。

文莉的成功蛻變,引發了我的深思。一千個人,有一千種活法,每個人都想活成自己想要的那個樣子。但怎樣才能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是我們要探究的一個話題。

《你可以成為你想要的那個樣子》

在《溝通的藝術》這本書中提到,溝通可以塑造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也就是自我概念。我們是怎麼來看待自己的,主要受兩方面的影響。

第一:遺傳的影響。

研究發現,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如果在幼兒時期表現出明顯的害羞特質,那麼長大成人後,在面對新的情境時,大腦還會像幼時一樣,出現明顯的害羞神經反應。

但所幸的是,即使自我概念深受遺傳的影響,我們仍然可以在溝通的過程當中加以調整和控制。自我概念是可以變化的,是可以被經歷和塑造的。即使是害羞的人也可以學習如何主動的與他人接觸。就如一名作家所言:“經歷可以讓基因變得沉默或變得有活力,即使是害羞,一旦落入生活之手,也能變得像橡皮泥一樣。”

第二:社會的影響。

社會對自我概念的影響包括兩方面:

1、反映評價,即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影響自我概念的形成。

想一想,你看待自己的方式主要從哪裡來?——我們從新生兒開始便被別人不斷的評價著,也被各種信息炮轟著:幼兒時期愛哭鬧,就被評價為脾氣不好;兒童時期愛表現,就被認為聰明;不喜歡講話便被認為是害羞......由於孩子還是一張白紙,沒有形成自我認知,天生就容易相信別人,而且也沒有其他的方式瞭解自己,所以只能接受這些正面或者負面的表面評價,這些評價像鏡子一樣,透過它們,我們更瞭解自己。這些評價會在以後的生活中持續起作用,尤其是重要的人對我們的評價,更會影響我們對自己的看法。

所幸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人評價對我們的影響會慢慢減輕,甚至通過學習和刻意努力,我們可以調整他人對我們的評價和看法。當我們展現出自我肯定的行為時,可以引發別人對我們積極的評價。

比如:

和我約稿的編輯要求我在規定的時間內一定要交稿,而我又因為家裡的事情已經耽誤了很長的時間,時間又急任務又重,為了引發編輯對我的積極評價(守信用的人),我會把自己關在房間,規定自己必須完成任務。長此以往,按規定交稿,編輯不但繼續和我約稿,還把我介紹給其他平臺的編輯。

當然,如果我們展現的行為是消極的,那麼別人對我們的評價也必定消極。如果當時我不斷否認自己,認為自己完不成任務,交不了稿,甚至不去行動,那麼編輯肯定會認為我不守信用,不再和我約稿,更別提介紹給其他平臺了。

2、社會比較,即與他人比較後的自我評價影響自我概念的形成。

我們經常藉著和別人比較來決定我們是優於別人還是劣與別人,是萬人迷還是醜八怪,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是聰明的還是愚鈍的......答案都來自於我們拿來與我們做比較的那些人。

遺憾的是,經研究發現,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常常拿名模或被理想化的演員和自己進行比較,然後得出對自己消極的評價,覺得自己更沒有魅力,而我們的優點和成就卻往往被忘記或者不被提及。

我們可能沒有辦法像明星那麼漂亮、像運動員那麼敏捷,或者像百萬富翁那麼有錢,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活得沒有價值。認清自己的優勢所在,而不是隻盯著自己的缺點不放。肯定自己,認清自己優點,發揮自我專長,才是讓自己活得舒心的正確方式。

《你可以成為你想要的那個樣子》

自我概念對人的影響如此重要,它不僅決定了我們現在如何看待自己,也切實的影響我們未來的言行舉止,我們該如何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呢?——運用自我應驗預言,即個體對事件的發生有所預期,並且接下來的行為是建立在預期上的,那麼該事件的發生會比沒有預言更可能成真。自我應驗預言包含四個步驟:

1、持有某種期待(對自己或者對別人)。

2、表現出與期望一致的行為。

3、期待如實發生。

4、強化起初的期待。

舉個我朋友的例子:

我朋友一直都想成為一個寫作者(對自己的期待),於是在下班之後,她開始在網上報名學習寫作的課程,學習相關的寫作技巧,並要求自己看書輸入,寫作輸出,然後發表在各平臺(表現出與期望一致的行為),文章慢慢的有人看,有人關注,也獲得了一點點的認可(期待如實發生),最終,這種認可成為她持續寫作的動力,強化了她對自己的正面評價,讓她對成為一個寫作者更有信心(強化起初的期待)。

請將自我應驗預言牢記在心,並付諸實踐,相信,我們都可以成為自己想要的那個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