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一年更比一年熱:再等二十年,或許可以陪你在海邊看雪

三伏到來,人間蒸籠模式正式開啟。

正所謂:“人會熟,皮會黑,沒有一道紫外線和豔陽天是無辜的”,尤其是六、七月。

廣東一年更比一年熱:再等二十年,或許可以陪你在海邊看雪

圖片來自於“中國天氣網”

全國高溫警報,自六月起發佈了幾次。直到三伏天到來,炎熱讓人無法反抗,對於在外的廣大群眾而言,曬不曬黑已經不重要了,高溫警報已成常態,最重要的是不能曬熟了。

而作為“炎熱”的代言者:廣東,每一年在“熱死人不償命”的吐槽大會上從不缺席,即便沒有四大火爐的旗幟,但對於“沒有冬天”的廣東人而言,心裡大概只有一句話:

“一年從頭熱到尾,這對咱們廣東人是不公平的”

廣東一年更比一年熱:再等二十年,或許可以陪你在海邊看雪

七月中旬,以廣州為首領跑的“高溫線”到達四十度不下。近幾天往返於廣東城市之間,忽然有了一種在吐魯番街頭吃烤包子的感覺,風一吹來,都是暖的,原來廣東的夏天自帶“吹風筒”的功效。

有人又說了,廣東從不是最熱的省份,為什麼夏天的抱怨聲卻居高不下?

問別人不知道,咱們卻是最有發言權:

“我們承受了熱的義務,卻沒有獲得下雪的權利”

孔子說,不公平是最可怕的事情,更何況是天氣。

家裡的老人對於這幾天的氣溫也表示不適應,在搖椅上扇著蒲扇喝著茶,又說起了三十年前:“那時季節正好,陽光很親切,氣溫很善良,山裡的風很涼爽,也絕對沒有現在這麼熱”。

90後從小聽到大的“一年比一年熱理論”,想必是相信了,畢竟自己也切身感受到了這種變化,氣溫逐年增高,有人把鍋甩在“全球變暖”上,說起來,到底有著幾分道理。

但也正是全球變暖,讓廣東陷入了“一年都不冷”的尷尬境地,不祈求下雪了,就連在廣東買羽絨服,都開始會被嘲笑。北方依舊有著浪漫的大雪,而廣東地區的朋友們,“大冬天”還有人光著膀子在門口下象棋。

廣東一年更比一年熱:再等二十年,或許可以陪你在海邊看雪

廣東人,急需一場“大雪”來洗刷“高溫屈辱”

但“下雪”也是最重要的問題,有人會說:“氣候條件就在那,廣東下雪是That's not possible”(不可能的)

其實這話放在一百年前說,還是絕對沒毛病的,但到了2020年,廣東在我們有生之年有可能會下雪嗎?

答案是:會。

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先從廣東在過去時代的“風雪歲月”講起。

廣東“銀裝”(下雪)史

“廣東萬年不下雪”,這句話絕對是誇張的。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廣東雪史”,是在東漢時期。

東漢時,廣東地區位於十三州之一的“交州”,屬南海郡。而歷史上著名的《異物志》,正是當時的南海郡太守,廣州人“楊孚”所創作,他曾記載道“嘗移洛陽松柏種植宅前,隆冬飛雪盈樹”

在一場冬天中,廣東地區迎來的“歲寒松柏”的美景,松柏是一種“伴雪而景”的景觀樹,自周代以來,文人喜歡將其種在“有雪”的地方,由此可見,楊孚種松柏然後遇到隆冬飛雪,不是偶然,這意味著在東漢時,廣東曾存在過一段時間的“雪季”。

廣東一年更比一年熱:再等二十年,或許可以陪你在海邊看雪

這種天氣隨著三國的結束也慢慢結束,當廣東再次有著明確的“下雪”記載時,時間已經到了唐末五代。

對於唐朝人來說,廣東下雪未必不是件好事,當時北方人來到嶺南地區,紛紛都受不了“溼熱”的氣候,因此唐朝時的廣東,除了國際都市廣州之外,其餘地區鮮有人定居。

但在唐末時開始,每到冬季,廣東地區都能增添一線雪白景象。這種下雪現象一直延續到了兩宋時期,在元朝前期逐漸結束,那麼唐宋時期,廣東的雪到底有多大?和北方能不能比?

據《廣東通志》記載,在公元1245年的那個臘月初八:“廣州、番禺、南海、東莞、佛網大雪三日,積盈尺餘”,由此可見,這場雪的覆蓋面積大,持續時間長,而且還有了一尺厚的積雪,廣東下雪,第一次不輸給北方!

但在宋末後,廣東下雪的現象又開始出現停滯,一直到了明朝末年才又繼續開始。

在公元1506年的時候,海南島下了一次大雪,這場雪在廣東都沒剎住車,給“四季如夏”的海南也吹了一吹“空調”。

到了萬曆年間,每至冬季,廣東下雪才逐漸成為了常態,幾乎年年都在下。自萬曆六年起,一直到萬曆四十六年,這四十年的時間裡,廣東的粵西、粵東、珠三角地區“雨雪均沾”,不再是粵北的山區偶爾才下雪,沿海地區也染了美麗的“銀雪素裝”

廣東一年更比一年熱:再等二十年,或許可以陪你在海邊看雪

而在隨後清朝的統治歲月裡,廣東的雪景逐漸遞減,直到康熙年間,有幾次開平地區、潮汕地區的大雪尤為壯觀,廣東人也第一次嚐到了“樹木凍枯、殃及池魚”的寒冬窘態,但也成為了近幾百年來,廣東雪景的絕唱。

沒錯,自清朝康熙年間至今,除了每年粵北山區難得降雪以外,廣東沿海地區已經再也沒有出現過冬天下雪的現象。

廣東下雪功臣:“小冰河期”

有心者會發現,廣東歷代的下雪史,好似每次都隔著幾百年,自東漢1~2世紀,唐宋9~12世紀,明清17~18世紀,這三個時間段,每每隔著數百年光陰。

這“福利”看似是一種氣候規律,究竟因何而起?

其實,每一次廣東下雪,都是歷經在全球的“小冰河期”中。

看到冰河期,那麼肯定有人會說:冰河期我知道,就是電影《後天》裡的那種冰天雪地,地球變冰球的樣子嘛!

廣東一年更比一年熱:再等二十年,或許可以陪你在海邊看雪

答案肯定是:NO!

冰河期是每一次地球進入“全球休眠”的一次生物暫停鍵,廣東人只是想求一場雪,而不是大家一起冬眠幾千萬年。和冰河期不同的是,小冰河期,是效果被削弱了無數倍的版本,但是也還具有冰河期的特徵,名字也不能太“磕磣”,因此叫做小冰河期。

據現代的氣候環境學給出的報告顯示,東漢時期、唐宋時期、明清時期正是三個“小冰河期”的階段,其中以明末清初的寒冷為代表。

而根據地理推斷,我國商代文明時期,也曾出現過小冰河期,一直到周代初年才結束,這是人類文明出現後,古代間隔最長的一次小冰河期。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種“變冷”規律的原理究竟是什麼?是與《後天》裡所講述的一樣,是全球變暖所致嗎?

其實,小冰河期的出現,與氣候變暖有著一定的聯繫,但最根源的還是“太陽活動”的變化,每當太陽“打個盹”,太陽黑子減少,地球南北兩極的氣溫會降低,冰面覆蓋擴大,從而導致全球出現“空調效應”,這就是小冰河期!

廣東一年更比一年熱:再等二十年,或許可以陪你在海邊看雪

而廣東下雪,在歷朝歷代,都和小冰河期息息相關。正是“全球空調”的吹襲,廣東才能遇上大雪的場景。

那這和在廣東二十年後海邊“看雪”有何聯繫?

下一個“小冰河期”近在眼前

之所以說在有生之年仍有機會看到廣東下雪,那就是因為對於人類而言的下一個“冰河期”就要來了,它就是被預測而後稱為

“二十一世紀小冰河期”

據天文學家觀測和推斷,在未來二十年內,太陽黑子活動又將再次進入衰退期,或許對地球上的生物個體而言並沒有太大區別,可對於敏感的地球,靠太陽老大賞飯吃的地球,影響卻是大得很。

這時又有人會說了,現在不是全球變暖加劇嗎?那不就能“中和”了太陽活動減少帶來的氣溫變低。

對此太陽只能表示:呵呵,魚唇的人類對恆星的力量一無所知。

全球變暖對人類而言固然影響巨大,現在天氣炎熱,和溫室效應離不開干係。但對於地球而言,自西方工業革命開始,推動的全球變暖只令南北兩極冰層在現代只發生一些細微變化,而太陽公公表示:

“俺罷工七天就能給你們冰回來了”。

說白了,太陽影響力太大,隨便一種變化,都遠遠超過人類活動帶來的效果。正如小冰河期,按如今的天文數據推斷,自2030年起,太陽黑子活動會進入一個新的下坡,一直持續數十年之久,而在太陽黑子活動減少的兩三年後,南北兩極融化、失去的冰層會再次凝固,全球氣溫全面降低!

廣東一年更比一年熱:再等二十年,或許可以陪你在海邊看雪

屆時,廣東會出現“隆冬大雪”的唯美場景,而以廣州為首的珠三角地區、粵西沿海、粵東沿海地區的廣東朋友們都能成為新千年以來第一次在廣東看雪的觀眾,想想都讓人滿心歡喜。

相信到時候,現代廣東人能一次性彌補失去的“雪中樂趣”,如這樣的

廣東一年更比一年熱:再等二十年,或許可以陪你在海邊看雪

還有這樣的

廣東一年更比一年熱:再等二十年,或許可以陪你在海邊看雪

雪厚一點的地方,還有這樣的

廣東一年更比一年熱:再等二十年,或許可以陪你在海邊看雪

但不論如何玩耍,都需等上二十年,畢竟現代足球的氣候變化也受大環境的交通、工業影響而變得複雜。每一次小冰河期,都不是固定的狀態,有強有弱,太強不僅對社會沒幫助,反而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例如明末的小冰河期,就造成農業崩潰,令社會發展陷入困頓。

當然,對於2030年將會出現的“小冰河期”在科學界也有著不一樣的聲音。

2030年開始的太陽活動衰弱而引起的小冰河期,其實是源自於英國的《每日郵報》的一篇研究報道。也有人認為,這個世紀的太陽活動衰減,並不會對地球產生巨大影響,小冰河期也未必存在。

但作為一個廣東人,還是希望小冰河期柔和地來臨。不需要多閃亮的登場,也不要有強大的破壞力,只要給廣東帶來一點雪花,嘗試一次穿著羽絨服看海,那便足夠了!

參考資料:《廣東歷代飛雪考》

以上文字內容皆由頭條號“紀元的尾聲”原創,圖片來自於網絡,若有侵犯,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