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的興起,從烏古與敵烈開始

東北的國家與民族(28)——烏古敵烈

唐朝後期,室韋西遷之後,在大興安嶺北麓、呼倫貝爾草原一帶,出現了烏古與敵烈兩個部落。雙方比鄰而居,因此常被合稱為烏古敵烈部。

這是一片很神奇的土地,許多聲名赫赫的民族,都是從這個地方開始雄起。


契丹的興起,從烏古與敵烈開始


烏古,又作烏古裡、於骨裡或於厥,九世紀末始見於史籍。

室韋西遷後,烏古開始興起。主要分佈在克魯倫河下游,呼倫湖、哈拉哈河及根河、海拉爾河等地。

其勢力區域,南至洮兒河上游、北抵額爾古納河、東領黃頭室韋,西接敵烈部。

公元917年,耶律阿保機始建年號,建國“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赤峰市巴林左旗)。

剛立國,自然要先清理周邊的勢力,並突破這些勢力對其的包圍。契丹將第一個目標鎖定在西北的烏古與敵烈部。

919年(遼神冊四年),契丹攻破烏古部,俘獲1.24萬人,牛馬、車乘、廬帳、器物二十餘萬。

烏古被迫舉部降附契丹,其後不斷向遼國進貢,被列為遼五十九個屬國之一。


契丹的興起,從烏古與敵烈開始


敵烈,又作迪烈、敵拉、敵烈得。有觀點認為,敵烈部是由唐代鐵勒的拔野古部為主體發展起來的。

敵烈部活動的區域位於烏古部西南,即今呼倫湖、海拉爾(呼倫貝爾盟)以南地區。

這個區域位於現蒙古國東北部、喬巴山首、蘇和巴特省和肯特省境內。南北朝時的“丁零”、“高車”活動的地方,因此也有人認為,敵烈部最早的淵源可以溯及到這兩個部族。

遼太祖征服烏古部後,於天顯五年(930年)降服了敵烈部。

敵烈部與烏古部一起,自此開始向遼朝貢。


契丹的興起,從烏古與敵烈開始


經過德祖、太祖、太宗三代人二三十年的努力,遼國才在烏古敵烈人地區建立起略微穩定的統治,

932年,遼設立三河烏古部都詳穩司,領兵征伐烏古部的契丹人林牙突呂不,被任為首任都詳穩。

“詳穩”,為將軍、將領的一種通稱,主要是在各部族中設置。詳穩司的長官包括:統軍使、同知(烏古敵烈部)統軍、統軍都監。其官員全由契丹人擔任。(遼朝後期,這個官名被漢制稱謂所代替,不再出現。)


為了管理烏古敵烈部,遼國也是想盡了一切辦法。

在設立了三河烏古部都詳穩司之後,939年(遼會同二年),契丹將南北院所屬三石烈戶(三個契丹石烈)遷徒至此,進行放牧與屯墾。

統和十二年(994年),遼聖宗任皇太后、蕭撻凜領西北路烏古等部,經略西北。

統和二十二年(1004年),遼聖宗皇太妃置可敦城為鎮州,又建防州、維州以管轄烏古、敵烈諸部。

遼道宗鹹雍四年(1068年),遼國設置“烏古敵烈部都統軍司”。

壽昌二年(1096年),遼國又將烏古敵烈遷於烏納水。


除了三河烏部詳穩司與敵烈詳穩司之外,遼國還曾先後設立了烏古部節度使司以及烏隈於厥部大王府、於厥裡部族大王府、於厥國王府、迪烈德國王府等屬國、屬部建置。

這些屬國建置,其長官以烏古部或敵烈部酋長擔任,屬於羈縻國性質。他們必須對遼國承擔納貢以及戰時出兵的責任。

遼國對這些屬國的規定是:有事則遣使徵兵,或下詔專征。不從者討之,助軍多寡,各從其便。

這些相對混亂的建置設置,使史書中對烏古與敵烈部的稱呼,更加的多種多樣。


契丹的興起,從烏古與敵烈開始


烏古敵烈雖然被契丹擊敗並開始降附。

然而,與東北數千年以來生活於此的各個部族保持著一樣的傳統,投降對於烏古與敵烈來說,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

反叛之心,任何時候都不會停止的。

時叛時降,才是這些部族的正確姿勢。

強大的契丹自己便是如此,他治下的烏古與敵烈部有類似的行為,也似乎無可厚非了。


出生於東北的契丹,終其一朝,其最大的敵人,並非是中原的漢人。而是這些同樣出生於東北的各個部族。

從北邊、西北的烏古、敵烈,到東邊、南邊的渤海舊民、高句麗遺族,以及之後滅掉其國的女真。從出現一直到滅亡,契丹人都是在東北各個部族的騷擾與威脅中,掙扎前行。


自烏古敵烈開始降附契丹的那一天開始,他們就沒停止過對遼的叛變。這並非出自民族的仇恨,或是階級的覺醒,而是其生存的天性所決定。

所有的牧族,如果沒有穩定的土地產出,單靠自己的牛羊,是不可能生存得下去的。

1013年(遼開泰二年),烏古叛遼,遼廷發兵征討,將其迫回故地。

次年四月,烏古部又聚眾反遼,遼將耶律世良率兵大敗烏古部。

1073年,八石敵烈人殺節度使叛遼。1094年,敵烈部叛亂被平定後,再叛。


契丹的興起,從烏古與敵烈開始


劫掠是這些牧族生存的必要條件。

生活於此的烏古敵烈部,不僅僅對契丹防犯虛弱的北部進行劫掠。對生活於周邊的其他部族,也經常採取同樣的行動。

940年,烏古部俘獲伏鹿國人,並將其分獻於遼廷。

1015年(遼聖宗開泰四年),迪烈得掠獲大量的轄麥裡部民。

1073年,敵烈部“酋長合術三千餘騎掠附近部落”。


遼朝末年,女真興起之後,部分烏古敵烈部開始西遷。這些西遷的族群中,一小部分人隨著遼末帝天祚最終戰死在陰山之側。一部分人則隨著耶律大石繼續西征,最後融入於西遼。

還有一部份降了蒙古,最終成為蒙古諸部之一。

留居於東北原地的烏古敵烈部,則在1124年(金天會二年)三月,同時降金。


金國將來降的烏古裡、敵烈底人遷徒到龐葛城(今齊齊哈爾)為中心的地區。並在此設立烏古敵烈統軍司進行管轄。以撻僕為本部節度使、烏虎為都監。

烏古敵烈統軍司,是金國沿用遼國的機構設置,其管轄區域略小於遼時,主要包括興安嶺以東、蒲與路以西、泰州之北。

金海陵時,金國對全國的行政區劃進行改制,烏古敵烈統軍司被改為招討司,後置於泰州。

從此之後,烏古與敵烈就漸漸地併成同一個族群。


契丹的興起,從烏古與敵烈開始


金國末年,東北路招討司內遷置肇州之後,金國漸漸失去對這些區域的控制,而被蒙古人佔領。

東北路招討司亡於蒙古之後,留居原地的部族,被視若與女真同族。

此後,史書上再也沒見過烏古敵烈部的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