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官一上聯:“樹大杈多,不宿無毛之鳥”,6歲神童一下聯,絕了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一字一音的中華獨特的藝術形成,它起源於五代十國,至今上千年的歷史沉澱,自誕生以來,即受到了各個階層人士的追捧和喜愛,迅速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一道豐盛的佐餐,讓人們在閒暇時,朋友聚會時,借景生題,對上幾幅,且雅俗共賞的特性,增添無限的樂趣!

考官一上聯:“樹大杈多,不宿無毛之鳥”,6歲神童一下聯,絕了

而歷朝歷代不乏一些才子,他們不僅精通詩詞歌賦,且對對聯有著特殊的情感,成為了外出踏春或日常交流消遣的方式之一,像宋朝的蘇東坡,明朝的唐伯虎,清朝的紀曉嵐,他們均在對聯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不少妙趣橫生的對子,像唐伯虎有一次外出時,所作的一副經典之作——“嫂掃亂柴呼叔束;姨移破桶令姑箍”,可謂是經典至極,採用諧音的手法,且音同字不同,難度頗高,也充滿了趣味!

今天,筆者帶來了一副很有意思的對聯,它出自於清朝道光年間一位小神童和考官的所對,這神童叫林豐,從小就非常的聰明,記憶力超群,受到了鄉鄰們的喜愛,享有“神童”的美譽,小林豐在6歲的時候,去參加縣裡的童子試,當時,由於年紀小,林父便揹著他到考場。

考官一上聯:“樹大杈多,不宿無毛之鳥”,6歲神童一下聯,絕了

當他們父子到考場時,監考的考官正巧巡視到此,見此情景,便有些不悅,脫口而出一上聯:“子把父當馬,成何體統?”,考官這上聯充滿了質疑聲,小林豐聞之,不假思索的回應道:“父望子成龍,理所當然!”,小林豐這下聯反駁之意甚濃,且對仗工整,與上聯遙相呼應,堪稱經典。

那考官聽後,大吃一驚,被眼前的小孩給折服了,當即上前將其抱下,拉著小林豐的手走進了考場,一入內院後,見院中一顆大樹上有幾隻小鳥在嘰嘰喳喳的叫喚個不停,頓生一上聯,有意再對林豐考之,隨口吟出,上聯:樹大杈多,不宿無毛之鳥”,考官這上聯一語雙關,既說樹上的鳥兒,也暗暗說明朝廷考試,主在選拔有才之士,不養庸才。

考官一上聯:“樹大杈多,不宿無毛之鳥”,6歲神童一下聯,絕了

小林豐聽後,聽出了考官的聯中之意,沉思了片刻,脫口而出一下聯來:“灘平水淺,難藏有角蛟龍”,那考官一聽,再一次大驚,下聯之意充滿了高大的志向,不僅對仗工整,難得的是小林豐將其心中的抱負融入其中,讓他暗暗想道,這小林豐將來必定前途不可限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