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文化足跡,探尋鮮為人知的遼代刺繡,一展昔日的輝煌

刺繡是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物質、精神需求而創造的工藝品,承載著中國傳統的手工技藝和審美精神。宋遼金時代,中國文化及藝術精神經歷了重要轉折期,刺繡也不例外。在具有承前啟後意義的發展階段,遼代刺繡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民族風格,併成為今日遼繡的重要源頭。

現存遼代刺繡實物相對較多,也極珍貴,是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文化遺產價值主要體現在其所具有的工藝價值、美學價值、歷史和文化價值等幾個方面。

追尋文化足跡,探尋鮮為人知的遼代刺繡,一展昔日的輝煌

一、關於刺繡發展史與遼代刺繡

中國的刺繡起源於史前時期,研究者多認為它與圖騰崇拜及紋身等原始人體裝飾有著密切關係。現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實物為商周時期的刺繡。考古實證主要有三: 一是瑞典學者西爾凡在商代青銅器上發現的刺繡痕跡; 二是在陝西寶雞茹家莊西周墓青銅器和泥土上發現的刺繡痕跡; 三是在湖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的多件織繡衣物,刺出了精美的蟠龍飛鳳、龍鳳相蟠紋、龍鳳虎紋等。

到了漢代,刺繡已經具有了較高的水準,代表這一時期刺繡藝術風格的當為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繡品。其中的信期繡、長壽繡、乘雲繡等精品,做工精巧,針法各異,紋飾豐富,線條流暢。魏晉南北朝時期,刺繡開始用於表現宗教題材和人物形象,表現內容更趨豐富,技法更趨成熟。服裝刺繡盛行於唐代,除佛像、人物外,山水樓閣、花卉禽鳥等成為刺繡的重要表現對象。刺繡針法突破了以鎖針繡為主的顯花形式,在齊平繡的基礎上,發展了搶針、接針、釘針、套針等技法。

追尋文化足跡,探尋鮮為人知的遼代刺繡,一展昔日的輝煌

宋遼金時期,是中國刺繡的重要發展期、高峰期,也是轉折期。空前繁榮的繪畫,為這一時期的刺繡提供了新的美學標準和藝術表現的路徑。逐漸走向世俗的審美取向,也促進了刺繡藝術的繁榮。隨之,刺繡開始分化,觀賞性價值開始凸顯,部分繡品真正脫離其母體,成為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藝術品。契丹人及其所建立的遼所發展和創造的具有融合性、民族性特徵的刺繡藝術,是當時北方遊牧民族中最為發達的刺繡,在中國刺繡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追尋文化足跡,探尋鮮為人知的遼代刺繡,一展昔日的輝煌

遼代刺繡,上承唐代風格,並體現北方民族固有的風韻,且不斷吸納漢文化元素特別是宋所發展的中原刺繡技藝。從刺繡發展史上看,遼代刺繡所產生的深遠影響主要有二,一是將強烈的北方民族風格納入了刺繡美學體系,後經金、元、明、清等多代的傳承、發展,構成了今日以漢文化為底色、多民族融合的中國刺繡藝術風格; 二是遼代刺繡是今日遼繡的重要源頭。遼繡是東北各民族歷經千年所創造的一個具有民族特徵和區域特點的繡種,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現有的研究結論,遼繡源自契丹人,始自遼代。

二、從實物透視遼代刺繡的文化遺產價值

從相關文獻特別是現存實物來看,遼代刺繡有著重要的文化遺產價值,這種孕育於遼河文化的藝術形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母體文化的特質,並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影響了中國刺繡這一藝術形態的發展。遼代刺繡的文化遺產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工藝價值、美學價值、歷史和文化價值。

追尋文化足跡,探尋鮮為人知的遼代刺繡,一展昔日的輝煌

(一)工藝價值

藝術品的工藝價值,體現在諸多方面,但最為重要的還是製作和創造過程中所使用、發展的方法與技藝。對更高的工藝技巧和更為精妙的手法的追求,是更好地實現藝術品的實用價值、體現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徵的美學趣味、提升其文化內涵的基礎。

作為賦予繡線材料以新的形態過程的工藝,刺繡的針法是其工藝中最為重要的內容。從刺繡誕生到東漢,鎖繡是主要的針法,多為裝飾紋樣,鎖繡能夠更好地凸顯肌理效果。

追尋文化足跡,探尋鮮為人知的遼代刺繡,一展昔日的輝煌

三國魏晉至隋唐時期,隨著佛像和人物等題材的流行,開始使用平繡針法。這種針法更加豐富靈活,能夠更加精準地表現人物形象,反映人物個性特徵。平繡被大規模的使用,當在唐至宋這一歷史階段。宋遼金時期處於針法的轉折期和發展期。三朝中,遼的刺繡對唐的繼承最多、最早,且多有突破,因此,說遼開啟了宋遼金刺繡針法等的轉折期當不為過。

如慶州白塔發現的刺繡均屬平繡,是目前發現的較早的平繡實物之一。僅這批實物即可表明,遼高超的平繡技術和對鎖繡等的靈活運用,對中國刺繡工藝的發展有著特殊的貢獻。

追尋文化足跡,探尋鮮為人知的遼代刺繡,一展昔日的輝煌

鋪針之上,需表現竹節時,用橫釘針; 需表現花蕊時,用直釘針;需表現龍鱗時,則用套針。在紅羅地聯珠人物刺繡中,以不同色彩的套針,表現騎士身上和馬身上的披飾。在勾勒和作單枝時,出於表現的需要,也靈活使用了鎖針。遼代刺繡,特別注重以多種針法的搭配達到表現效果,如赤峰解放營子遼墓出土的煙色繡折枝寫生花,花和葉的輪廓、枝脈,以鎖繡針法繡出,花瓣和花蕾,則以輔絨繡針法繡出,突出了寫生花的特點,也體現了素雅、簡練的美學趣味。

選線配線、選色配色是刺繡工藝的另一重要內容。遼代刺繡在工藝上的另一重要特點是選線配線技法更加嫻熟,以針法表現暈色層次的技巧已經成熟,繡金技藝被大規模的使用。遼代刺繡,能夠熟練地選配各色繡線,通過調配各色繡線、使用各類針法,實現了良好的暈染效果。

追尋文化足跡,探尋鮮為人知的遼代刺繡,一展昔日的輝煌

赤峰解放營子遼墓出土的煙色繡折枝寫生花,其所產生的暈染效果,即為調配各種絲線配色的結果。慶州白塔的刺繡中,使用戧針表現具有深淺變化的不同色階,多用由邊及裡的正戧針,"荷葉、花朵、湖石、祥雲、雲山等,均有暈色層次,而且暈色色彩的使用非常講究,有規律可循,往往是邊淺裡深,白色常配豆沙色,淺藍配藍,黃色配橘黃等,十分調和自然"。

(二)美學價值

手工藝品都有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屬性,合乎功用是設計時需要考量的第一因素,但讓使用者和觀賞者能夠賞心悅目,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如從藝術創造的角度考察,刺繡是一種近於繪畫的造型體系,有著獨特的審美觀念、審美形態。遼代刺繡,在造型、色彩、圖案等方面,均有著鮮明的特點,有著重要的美學價值。

追尋文化足跡,探尋鮮為人知的遼代刺繡,一展昔日的輝煌

從現存實物來看,遼代刺繡的整體藝術風格,繼承了唐的雄闊、大氣,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宋的秀雅、清麗和寫實風格。但更為重要的是將契丹人所具有的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精神與審美情趣注入了刺繡藝術中,在由古典趨向於世俗的中國裝飾藝術轉型的時代背景下,創造出了既具融合性、又具民族性特徵的藝術形態。如從審美的角度考察,遼代刺繡的美學價值體現在多個方面,以下擇要介紹。

較之前代和同時期的宋代,遼代刺繡在造型與用色上均體現出獨特風格。其在造型上的主要特點是在宋的影響下,推動了北方少數民族藝術的寫實風格的發展,動物、花卉均重視寫實造型,特別是花卉,突出了立體感和細部刻畫。對部分場景的描繪,生動傳神地表現了世態人情和人間風物。其風格較隋唐等更趨精細,比宋更加簡潔、粗獷。

追尋文化足跡,探尋鮮為人知的遼代刺繡,一展昔日的輝煌

在用色上,遼代刺繡對黃、綠、藍的偏愛以及對多種顏色的搭配,體現出的具有獨特地域特徵和民族風格的美學風貌。從構圖上看,遼代刺繡格外重視對稱與均衡,這與自然界對稱、均衡的規律對契丹人的影響有著密切關係,"契丹民族較早就掌握了對稱的規律,並將其灌注到對美的創造上。"

遼代對動物紋飾的偏好並發展和豐富了這一類裝飾紋樣。動物紋飾在隋唐之際開始盛行,但到了宋遼金時代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更多地將北方草原和江南的動物紋樣納入表現體系,二是風格趨向於平民化,三是沿用的傳統動物形象,其內在精神也發生了重要變化。

追尋文化足跡,探尋鮮為人知的遼代刺繡,一展昔日的輝煌

上述特點,在遼代刺繡中有著明顯體現。遼代刺繡中對動物紋的使用,主要有三類:一是漢文化所崇尚和喜愛的龍、鳳、魚、鴛鴦、蜂、蝶等,但其形象和內蘊的審美精神已經發生了或大或小的變化。如早期的龍紋,與唐風格無二,但中晚期的龍紋,則少了霸氣和威嚴感,吉祥色彩更趨濃厚,並在某些細部體現了草原風格。

最為典型的是英國倫敦私人收藏八團升降龍蹙金繡龍袍的龍紋,為喜相逢形式,二龍戲珠,團龍為三爪,龍嘴呈細長尖翹狀,後足與龍尾纏繞,盡顯草原風格。遼代刺繡中的鳳紋,徹底擺脫了唐鳳的豐滿健壯的形態,受宋的影響較深,但帶有自身的特點,特別是鳳的動態和鳳尾的式樣,鳳一般被描述成站立或飛翔的樣子,尾羽飄動,雙翅伸展,修長輕盈地與或龍、或鹿、或天鵝等相伴,遨遊於花叢之中,一派吉祥喜慶的氛圍,這種民間性風格,可謂前所未有。

追尋文化足跡,探尋鮮為人知的遼代刺繡,一展昔日的輝煌

二是摩羯紋等的使用較宋要多,且具有自身的特色。摩羯紋是東漢時與佛教一起傳入中國的,唐代盛行。受唐的影響,契丹人對於摩羯紋有著濃厚的興趣,形態更加多樣,甚至出現了人首摩羯紋。遼代刺繡上的摩羯紋,呈簡化形態,但造型新穎,惟妙惟肖。

三是大量使用了鹿、鴻雁、馬等反映北方漁獵文化的紋飾。北方漁獵文化的紋飾,主要有鹿、馬、虎、狗、兔、熊、天鵝、大雁、鶴、海東青、野鴨、鴛鴦、鷺鷺等。此類紋飾中的部分內容,在其他朝代和少數民族的藝術表現中多有涉獵,但像遼代這樣集中而全面地使用和發展此類紋飾的情況,尚不多見。

追尋文化足跡,探尋鮮為人知的遼代刺繡,一展昔日的輝煌

同樣重要的是,遼代也由此成為中國裝飾史上重要的春水秋山紋樣的源頭。鹿紋是遼代刺繡中最典型的流行紋樣,契丹人對鹿有著深厚的感情,一是受漢文化的影響,二是鹿與契丹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遼耶律羽之墓出土的秋山雙鹿紋繡,山石樹木中的兩隻奔鹿,身長翅膀,頭戴靈芝狀花冠,一鹿向前,一鹿回頭,彷彿邊跑邊交談。遼代鹿紋形態與唐、宋不同,是北方草原民族秋山紋樣的典型代表裝飾紋樣。

現存遼代刺繡中,多出現的鴻雁紋,是春水紋樣的典型代表。遼代的鴻雁紋,常見的有立雁紋、鴻雁踏蓮、鴻雁嬉水等往往配有捲雲紋和對稱的葉紋,充滿草原特色。私人藏羅地刺繡蓮花天鵝也是春水圖案,貼水展翅的天鵝,粼粼水波中的慈姑、蓮花、蓮葉,水面上的蜻蜓,展示著春水中的生動形象。

追尋文化足跡,探尋鮮為人知的遼代刺繡,一展昔日的輝煌

(三)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

遼代刺繡,對於我們研究和梳理遼河流域所創造的歷史與文化,對於推動當今文化藝術特別是刺繡工藝的發展,仍然具有一定的現實價值,它是一種我們尚且認知不足的文化資源。遼代刺繡,在一個側面上反映了遼代歷史、契丹民族習俗和民間信仰、民族文化心理等。同樣重要的是,遼代刺繡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刺繡文化,是今日之遼繡的源頭。對其所具的文化內涵、所承載的藝術精神等進行深入發掘,對於遼繡藝術的傳承、發展,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追尋文化足跡,探尋鮮為人知的遼代刺繡,一展昔日的輝煌

遼代刺繡的總體風格是稚拙、直白、簡約,體現了契丹民族自然、豪放、粗獷、爽朗的性格特質。契丹人的性格與審美意識是在與自然的鬥爭、融合中得到發展的。苦寒的自然環境,廣闊的草原,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放牧狩獵和馬上征服的生存模式,以上種種及其影響下所形成的契丹人的性格特質和美學趣味,在遼代刺繡中都得到了一定的體現。

在遼代刺繡中,契丹人信仰的轉變及其對社會、世界認知的變化,同樣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早期契丹人有著強烈的自然崇拜,對日、月、星辰、山川、風、火、雷、電、動植物均有崇拜,並信奉原始多神教——薩滿教。隨著自身的日益強大和鞏固政權的需要,加之與北朝、隋、唐等的接觸逐漸增多,契丹人開始信仰佛教,遼對佛教的信仰要甚於宋。由於遼的統治者對於儒學、佛教、道教採取兼容幷蓄的態度,道教也進入契丹人的精神生活中。

追尋文化足跡,探尋鮮為人知的遼代刺繡,一展昔日的輝煌

現存的遼代刺繡中,反映契丹人與自然界關係的牧獵圖案、花石小鳥、吉祥圖案以及與宗教信仰有關的圖案是主體。其中較有代表性的牧獵圖案有遼慶州白塔出土的紅羅地聯珠人物繡、遼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飛鷹啄鹿紋繡等;常見的吉祥圖案與反映宗教信仰的圖案有蓮花紋、摩羯紋、雲紋、連珠紋、龍、鳳、鶴以及雙錢、珊瑚、法輪等;花石小鳥圖案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遼慶州白塔出土的紅羅地聯珠梅竹蜂蝶繡和藍羅地聯珠梅花蜂蝶繡等。

契丹文化受漢文化影響較深,遼的文化呈現出強烈的融合性特徵。遼代現存刺繡實物雖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但絕大多數繡品和元素都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遼代刺繡,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中國絲綢博物館藏綾錦緣刺繡皮囊最為典型,一件刺繡兩面風格截然不同:綾錦緣刺繡皮囊一面的花樹鳥蝶,整體上看是南方風格;另一面的秋山狩獵圖案,則是典型的北方風格,反映了南北文化在遼代的融合。

追尋文化足跡,探尋鮮為人知的遼代刺繡,一展昔日的輝煌

三、結語

估計很多人只知道蘇、湘、蜀、粵等繡種,豈不知遼繡在歷史上曾與上述繡種齊名,其歷史之悠久、工藝之高超、特色之鮮明,可以說是毫不遜色。後期遼繡之發展,今日遼繡之成果,均與具有奠基性意義的遼代刺繡有著密切關係。經金、元、明、清、民國等多個歷史時期的發展,成為中國刺繡文化中的瑰寶。因此,研究和發展今日之遼繡,應該高度重視遼代刺繡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