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末至近代意大利棉毛經濟為何會呈現迅速蓬勃與蕭瑟現象?

歐洲國家的紡織業由意大利首先進行了發展並循序佔據優勢,但因原料和產品都完全依賴於海外市場,使由毛織業構建起來的經濟缺乏國內供應、生產、銷售關係變得非常薄弱。

中世紀末至近代意大利棉毛經濟為何會呈現迅速蓬勃與蕭瑟現象?

市場經濟的變化讓意大利在近代化的過程中利用紡織技術和設備完成單一毛織業向棉毛業綜合工業的轉變,而17世紀後遠洋貿易使東方廉價紡織品進入歐洲,意大利紡織業也在外來商品的經濟中衰落。

一、13世紀繁榮的意大利毛織業受到歐洲市場經濟的衝擊導致細呢絨產業迅速衰落,為平衡經濟北部城市發展棉織業

最早發展為近代工業的紡織業由中世紀意大利將其作為手工業主導進行發展,意大利城市中佛羅倫薩的毛紡織業最早興起,到12世紀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

1138年佛羅倫薩成立羊毛加工行會,主要收購附近地區的羊毛並進行加工生產,成本較低。但意大利羊毛品質粗硬,生產的粗呢無法銷往海外,受到這一限制導致產量無法提升,導致羊毛加工業規模小且分散。

為了擴展銷售市場,12世紀中期佛羅倫薩在香檳市場收購法國、英國和西班牙在這裡售賣的羊毛,這些羊毛比意大利品質優越,運回國內進行精細生產返銷海外,成為了暢銷商品。

佛羅倫薩羊毛加工業迅速發展,羊毛加工行會大量進口英國、西班牙的優質羊毛進行細呢絨生產 。13世紀後,佛羅倫薩商人大規模經營這種商品,

“佛羅倫薩的一條街道因大多數人經營加爾博呢絨從而被稱為加爾博街。”

中世紀末至近代意大利棉毛經濟為何會呈現迅速蓬勃與蕭瑟現象?

意大利毛織品佔據著各方面的優勢,在歐洲甚至東方市場控制著呢絨貿易,一直持續到14世紀前期。

14世紀西歐各國進入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大多數國家制定保護國內工業發展的政策,而率先進入發展的國家有著被市場排擠的危機,尤其是佛羅倫薩的毛織業,這是地中海國家羊毛工業發展導致的。

雖然這一時期意大利毛織業仍然持續發展,但法國和西班牙的毛織品佔據著更多的歐洲市場。14世紀初法王頒佈法令將意大利商人趕出法國,從此意大利失去了最大的呢絨市場。

意大利從英國和其他地區獲得羊毛來維持國內毛織業的生產,羊毛加工行會也隨著細呢絨行會的衰落重新恢復生機。面對西歐市場的變化,行會只能通過降低產量和提高質量面對市場競爭。

14世紀早期佛羅倫薩每年產量不低於10萬,30年後產量下降34%,但質量得到了提升。15至16世紀意大利毛織業迅速衰落,而意大利北部城市則出現了棉織業的發展。

二、棉織業為毛織業衰落後的意大利各城市提供了新的商業經濟,從原料進口到產品出口都為意大利賺取大量財富

意大利棉織業最早出現於11世紀,12世紀得到初步發展。棉織業主要中心在意大利北部的倫巴第地區,部分南方的棉花也會供應北方城市進行生產,12世紀開始熱那亞棉花就分散供給倫巴第紡織業。

中世紀末至近代意大利棉毛經濟為何會呈現迅速蓬勃與蕭瑟現象?

但棉織業的棉花原料還是依靠進口,有威尼斯、佛路歐倫薩等城市輸入,通過海上運輸運往倫巴第。14至15世紀,這些城市都有著運載棉花的商船,從土耳其、希臘獲得生棉。

大規模的運送棉花是14世紀後意大利的商業特徵之一,根據當時威尼斯商船的噸位可以瞭解到每年威尼斯運送的生棉就達4200噸。

棉織業的發展通常以城市為中心,在周圍鄉村進行分佈,但鄉村設備簡陋主要加工價格較低的土耳其棉,生產的布料粗糙也僅供本地消費。

城市棉織設備相對精細,加之交通發達,有利於大規模生產並進行對外銷售。意大利城市棉織業保證著紡織品的質量,目的是長期保持國際市場的優勢增加市場競爭力。

1140年開始意大利各地生產花色棉布,通過港口與運往其他各國與地方棉織品競爭。粗斜紋布是最有特色的出口布料,是由亞麻和棉花混合織成的棉麻布。

13至14世紀,意大利棉布被運往英國和佛蘭德,成為東阿爾卑斯山大量貨船的主要運送商品。13世紀期間運送到德國南部,沿著東部商路運送到奧地利與匈牙利

為了減少運輸成本,14世紀初意大利在北非和土耳其建立殖民地,在這裡進行棉紡加工。土耳其殖民地的棉布就被運往俄國與中亞。

棉織品在殖民地進行生產減少了原料進口和產品出口的距離,簡化了運輸過程降低成本,是近代初期資本積累和擴張有效方法。

中世紀末至近代意大利棉毛經濟為何會呈現迅速蓬勃與蕭瑟現象?

棉織業能夠在意大利興起首先是因為棉花的價格比羊毛便宜,生產過程比毛織業簡單,在資金投入方面也更少。相同的產量由於供需的減少讓勞動成本降低了35%以上,而且銷售價格更低。

由於棉花很容易進行織造,比亞麻布和羊毛更容易製作出別緻的產品。便宜的價格與雅緻的外觀在意大利有著廣泛的消費市場,部分特製的棉織品還成為了上層階級的消費品,這是棉織業意大利迅速興起的原因。

棉織品流行於市場時,意大利各地區都頒佈了鼓勵棉織業發展的政策。13世紀的波羅尼亞對外來紡織工人實行優惠政策,為他們提供貸款、設備和店鋪等財政扶持。

1348年奧爾維耶託頒佈對所有移居到這裡的外國人進行10年的特權及優惠,這吸引了大量紡織工人進入城市。

棉織工人的流動讓棉織業在意大利廣泛傳播,增強了城市競爭意識。各地以保護棉織業發展的進行的政策導致行業競爭有利於棉織業發展。

三、遠洋貿易導致東方紡織品迅速佔據歐洲主要市場,意大利紡織業因市場發生變化難以進行專業轉型,經濟迅速衰落

紡織業主要依靠進口材料以及對外銷售,利益雖然豐厚,但是經濟不穩定,市場消長、商路變遷以及供銷不平衡都會導致國內紡織業危機,長期下來就會造成經濟衰落。

中世紀末至近代意大利棉毛經濟為何會呈現迅速蓬勃與蕭瑟現象?

16世紀是意大利經濟發展的拐點,海外探險以及遠洋航運的發展對帆布產生大量需求,也將意大利棉紡織業推到巔峰,之後就給意大利紡織業造成沉痛打擊。

葡萄牙船隊到達印度後將大量物美價廉的棉織品和中國絲綢帶回歐洲,在歐洲市場中暢銷,更是將意大利的棉毛產品排擠出市場,同時土耳其的商業政策也讓意大利在地中海的貿易受到阻礙。

“地中海棉花貿易因國際貿易格局的改變而瓦解,意大利棉紡織業開始衰落。”

毛織品生產的佛羅倫薩一直處於衰落的狀態中,倫巴第紡織業雖然在15世紀後出現了發展的趨勢,但總體來看意大利的毛織業都處於下滑。

外部環境的變化讓各城市紡織業處於尷尬境地,在東方棉織品與西歐毛織品的有力競爭下,不斷壓低了意大利織品的價格,推行優惠政策的城市有讓紡織工人的工資居高不下。

這些因素導致紡織業投資者的利潤下降,15世紀以後,除了精製棉製品的利潤在10%以上,一般織品的利潤都在10%以下,在佛羅倫薩更是隻有5%。

大量紡織工場倒閉,直到17世紀意大利紡織業出現危機,威尼斯運往外地的毛織品從1602年的2萬8千匹在二十年後下降一半,直到17世紀末僅只有2000匹,佛羅倫薩毛織業在1570年產量在1萬5千匹,17世紀末只有之前10%的產量。

中世紀末至近代意大利棉毛經濟為何會呈現迅速蓬勃與蕭瑟現象?

17世紀,整個意大利北部地區的經濟呈現出崩潰的狀態。意大利產業危機不是偶一件事造成的暫時性危機,而是賴以生存的環境發生了改變。

產業危機重創意大利社會經濟,導致城市經濟蕭條,當17世紀西歐國家因資本主義發展從農村轉向城市時,意大利出現了反向發展。

商品資本流向農村,意大利經濟結構再次轉變,使意大利與歐洲國家經濟快速拉開距離。

參考文獻

《中世紀晚期歐洲經濟史》

《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

《意大利簡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