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縣萬村”調研報告丨培育新動能、激發新活力,廣漢市推動農村改革始終走在前列

四川德陽市委宣傳部

摘要:

廣漢是新中國農村改革重要發源地之一。在農村綜合改革的道路上,廣漢秉承川人“敢為天下先”的改革創新精神,不斷推動農村改革向縱深邁進,努力實現自下而上探索和自上而下推動之間的良性互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積極探索。

廣漢地處德陽南大門,是德陽推進成德同城化的橋頭堡,是四川農村改革的發端地。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廣漢改革探索的步伐從未停止過,近年更是承擔起全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試點、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以及全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等工作,在先行先試中走出一條“廣漢特色”的農村改革綜合試驗區建設之路,為新一輪農村改革破題、探路、積累新鮮經驗。

一、基本情況

廣漢是全國和四川省的綜合改革試驗區、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是四川省首批擴權強縣改革試點縣。1977年7月,廣漢西高公社率先進行改革探索,實行“包產到組、超產自留”。1978年1月金魚公社開始進行“包產到組”試點,成為全國在一個公社範圍內第一個實施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地方。1980年,向陽公社率先進行改革試點,取消人民公社,拉開了農村改革的序幕。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農村改革全面深化,促進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作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改革拉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四川在農村改革中始終走在全國前列,是中國農村改革重要發源地,而四川的農村改革發端於廣漢。2017年5月,廣漢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100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之一,開始了實施農村綜合改革的探索之路。

二、主要做法

(一)全區域規劃,在“統”字上下功夫。堅持前瞻佈局、規劃引領,做到全域推進、統籌發展,為現代農業發展繪就大格局。一是統籌空間佈局。制定“一城六鎮”區域空間總體規劃,形成以主城區為核心,向陽、小漢、南興、高坪、三水、連山等6個重點鎮為支撐的現代都市農業發展體系;其他區域則根據產業現狀,重點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旅遊。二是統籌功能分區。從經濟分佈和城鎮化格局出發,劃定優先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三類主體功能區。將資源承載力弱、產業形態以農業為主的鄉鎮劃為限制開發區域,重點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化項目;將三星堆遺址區、鴨子河上游等區域列為禁止開發區域,發展生態產業。三是統籌產業發展。以打造“三帶四基地”產業佈局為目標,圍繞沿山觀光農業帶、特色水產養殖帶、綠色農產品示範帶三帶建設,糧食、蔬菜、水果、油菜四大基地打造,不斷優化要素配置,推動重點區域率先突破。

(二)全產業融合,在“加”字上做文章。著力打破產業界限,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全環節升級、全產業鏈升值。一是“加工業+”促農工融合。用抓工業的思路抓農業,加大重點龍頭企業扶持力度,培育糧食加工企業75戶、領軍型企業50家。農產品初加工轉換率達82%,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為3:1,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豐收。二是“旅遊業+”促農旅融合。建成AAAA級景區2個、AA級景區3個,國家級“最美漁村”1個,省級旅遊示範鎮1個、示範村2個,省級鄉村旅遊“精品村寨”1個、重點村1個,農業主題公園3座、星級農家樂近30家,開發松林桃花節、西高油菜花季等活動品牌20餘項。2019年鄉村旅遊綜合性收入達65.39億元,榮獲“全國百佳鄉村旅遊目的地”。三是“服務業+”促農商融合。舉辦第二屆中國(德陽)進出口綠色農博會暨西部互聯網農業大會,積極構建互聯網+農業格局。打造電商小鎮,由高坪鎮、成都市互聯網協會聯合成立廣漢地聯科技有限公司,實現網上銷售統一運營管理,打通農副產品上行通道。培育金龍魚、米老頭等國家馳名商標3個,川糧、鯉魚等省著名商標6個,纏絲兔、松林桃取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雒禾禾”知名度不斷提升。

(三)全方位培育,在“新”字上見實效。以全國首批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縣為契機,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新業態新產業發展。一是借鑑新方法。參照高校碩士博士培養模式,創新探索“農民導師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將培訓規模“大改小”、內容“廣改精”,建立“行業專家+本土人才”相結合的師資庫,舉辦“理論+實操”並重的主題活動,多渠道拓展學員能力和思維。培育社會服務型、生產經營型和專業服務型等新型職業農民2777人,評審認定職業農民中級職稱11名、初級職稱38名。二是培育新主體。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著力構建節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545個,流轉土地6.1萬畝,成員達2.94萬人,帶動農戶12.75萬戶;發展家庭農場288家,農場主職業化率超過85%,“廣漢職業農民”“職業農民之家”等微信小程序和公眾號成為職業農民的“根據地”和“俱樂部”。2020年6月,成功申報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創建縣。三是發展新業態。整合京東數字、廣州市宇雲、空間信息、四川璧虹等公司的技術力量,對數字鄉村運營支持中心應用系統進行開發,建設鄉村振興大數據運營中心,積極探索數字鄉村建設。

(四)全過程創新,在“變”字上求突破。以“三變”改革為引擎、利益聯結機制為紐帶,撕開改革突破口,推動農業綜合改革縱深發展。一是資源變資本。加快推進宅基地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確權頒證工作,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確權登記11.16萬宗、頒證率達到99%;探索農田水利設施改革和農擔試點改革,全市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全部完成確權頒證,在全國首創集合擔保模式,在全省首創賦予農田水利設施用益物權抵押融資,積極開展土地流轉抵押擔保貸款,撬動金融資本8000萬元。二是資金變股金。搶抓全國第二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和全省首批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機遇,全面開展農村“產改”工作,按照“資產折股、量化到人、固化股權、按股分紅”方式,將屬於村集體的房屋、建設用地、基礎設施等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組建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經營管理村集體資產。全面完成180個行政村、2342個村民小組、45.44萬人的農村集體經濟成員身份確認,清理核實村組兩級集體資產5.87億元,並在三水鎮友誼村探索開展了農村集體資產股權繼承和抵押擔保試點。三是農民變股民。率先在三水鎮友誼村進行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按照“一清、二改、三統、四發”的思路,將村集體經營性資產1521萬元量化到3594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村民持股佔70.9%,人均持股3000股,實現村民變股民。試點工作啟動以來,共吸引社會資金2億餘元,村集體年收入由原來的30萬元提高到100萬元以上。

三、取得的成效

(一)產業基礎更加牢固。通過充分激活農村土地資源、生態資源、政策資源、勞動力資源等各種發展要素,集中土地、資金和勞動力,廣漢實現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和農業“接二連三”,不斷增加農業經濟效益。目前,農業集中連片發展區域達到202平方公里,建成高標準農田17萬畝,適度規模經營率達62%,糧油集中種植規模全省第一。2019年,實現農業增加值35.8億元、增長2.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27元、增長10.0%,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省農民增收新產業新業態示範縣。

(二)技術支撐明顯增強。與省農科院、川大、隆平高科等院所建成合作研發平臺9個、博士工作站2個,取得專利40項,水稻專家大院研發的水稻機械化直播技術和水稻機插秧技術成為四川省2019—2020年水稻主推技術。農業產業園區新品種、新技術覆蓋率達98%,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6.2%,高於全省平均水平24.8個百分點。建成全國首個“現代農業操作系統”,成為全省首批“數字三農大數據平臺”建設試點。

(三)要素保障全面升級。通過與省農業信用擔保有限公司合作,整合財政資金1.2億元,撬動金融資金和社會資本7.2億元。創新設立“職業農民貸”等信貸產品,輔以財政貼息、保費補貼、保險補助等系列支持政策,職業農民創新創業環境持續向好。制訂出臺農村土地流轉配套設施用地實施方案,有效滿足農業設施建設用地需求。建成年儲運能力30萬噸的北新天府大市場等全產業鏈商貿流通樞紐,基本實現物資就地就近集散。

四、幾點啟示

(一)加快人才進村是解決好“誰來幹”的關鍵。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隊伍,為農村改革提供人才支撐。對鄉村規劃師、農技員等現代農業急需的專業人才,應當給予更多落戶、安家補助,提高鄉村崗位吸引力,引導專業技術人員向基層流動。同時,培育更多新型職業農民,推廣高校碩士博士培養模式。建立縣鄉村3級書記抓農村改革的體制機制,遴選一批優秀人才任專職第一書記,特別是把農村後備幹部選派到改革試點村一線鍛鍊。

(二)加快土地入市是解決好“怎麼幹”的前提。要進一步創新土地管理體制機制,盤活存量、擴大增量、提高質量。落實農村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的政策,加大土地流轉,引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多元新型經營主體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加快農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構建歸屬明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現代農業產權制度,激活農房和土地財產權益,促進城鄉資源資本融合發展。

(三)加快資本下鄉是解決好“持續幹”的保障。要進一步健全“三農”投入機制,確保農村各項改革落到實處。建立財政投入農村改革的穩定增長機制,要研究出臺支持鄉村振興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在農業研發、規模種植、品牌創建、設施農業等方面給予獎勵補助。要強化涉農金融機構與農業規模經營主體的合作,進一步推進農村地區小額信貸、精準扶貧貸款發放,並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撬動更多社會資本積極投向農業農村,形成財政資金與社會資金、自有資金與信貸資金共同投入的有效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