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倒逼,“布不愁賣”的時代過去了,紡企急需“鳥槍換炮”

這兩年的紡織行情風雲突變,隨著市場上織造產能不斷擴張,消費能力卻開始進入了瓶頸:2019年,紡織市場因為產能過剩遭受了重大的打擊;2020年,一場百年難遇的新冠疫情又讓紡織企業雪上加霜。

疫情倒逼,“布不愁賣”的時代過去了,紡企急需“鳥槍換炮”

現在的紡織產業整體呈現兩方面的大趨勢:

一方面,隨著產能不斷擴張,常規產品出現過剩,2020年的疫情加劇了產能過剩的情況;

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中高端紡織品需求快速增長。

兩相疊加之後,嚴重的兩極分化局面就此出現。

而紡織企業想要衝破阻礙,打破惡性競爭、低利潤的怪圈,轉型升級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

轉型升級的概念很早就有:

宏觀上來看,從過去的供給側改革,再到後來的“互聯網+”,再到現在的工業4.0、“中國製造2025”都是國家推動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大戰略。

從微觀上來看,紡織企業更換新型織機,安裝ERP系統,改變管理模式,乃至是開發一款新的面料,都可以算是某種意義上的轉型升級。

疫情倒逼,“布不愁賣”的時代過去了,紡企急需“鳥槍換炮”

行情倒逼,紡企艱難升級

過去幾年,紡織外貿每年快速增長,市場上對中國物美價廉的紡織品供不應求,紡織企業屬於“躺著也能賺錢”的時候。那個時候,生產得越多,利潤越高,因此紡織企業有了資金,往往都會用作擴大規模,但是這種情況在近兩年發生了變化。

在2018年的時候,擴產還是織造企業的有了錢之後的第一選擇,由於政策性噴水織機改造,江浙地區織機數量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同時因為當年面料行情比較好,織造企業手中普遍都有不錯的現金流。一邊是市場需求沒有滿足,一邊是織造企業手裡有錢了,那時候大部分佈老闆想的依然是擴大產能,就有了轟轟烈烈的噴水織機轉移。

當時就有一些布老闆抱怨說,做T400、四面彈的利潤和做春亞紡、滌塔夫差不多了,但兩邊的成本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語。

疫情倒逼,“布不愁賣”的時代過去了,紡企急需“鳥槍換炮”

但是2019年的產能過剩以及2020年的新冠疫情讓市場徹底發生了變化。此外,在紡織產能大量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過程中,織造產能越來越趨向於集中化,一些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在單一工廠投入的噴水織機數量以千計,受到規模效應的影響,他們在原料購買、生產效率等方面較傳統紡織企業有更大的優勢。在以價格為主要錨點的常規產品上,有更強的競爭優勢。

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紡織人已經逐漸意識到,布已經不是像以前那樣生產出來就能賣掉的了,轉型升級的概念也開始深入人心。

沒錢不行,光有錢也不行

但是不少紡織人發現,轉型升級的道路並不容易,有時候轉了還不如不轉,這和一部分紡織人的思維方式有關。

先進入一個公司跑訂單,然後積累了一部分人脈之後出來單幹,賺到了錢購買織機轉型成為工貿一體企業,最後織機越買越多,工廠越開越大,這是現階段一部分織造企業的發家歷程,因此可以說市場上有相當一部分織造企業的負責人是貿易起家的。

疫情倒逼,“布不愁賣”的時代過去了,紡企急需“鳥槍換炮”

做貿易與開工廠雖然都是在做布生意,但是側重點是不同的,如果用做貿易的思路開工廠,就容易出現問題。這樣的問題在過去賣什麼都賺錢的時候可能不會顯現出來,但是當市場出現波動,企業開始競爭起核心競爭力的時候,各種問題就都出現了。

因此,布老闆們不僅要有轉型升級的概念,更要清楚地瞭解為什麼要轉型以及該要如何轉型。

對中國的紡織企業來說,用工越來越貴,人力資源已經不再是優勢,與東南亞國家相比,中國紡織行業最大的優勢就是產業鏈的健全程度。在國家“中國製造2025”與“國內國外雙循環”的大戰略下,紡織企業技術更新換代只會變得越來越快。

在過去行情好的那些年中,紡織企業的整體利潤情況還是不錯的,因此對傳統紡織企業來說,一般都有不錯的資金積累,換句話說,最大的優勢就是“有錢”。畢竟無論是換設備,配備系統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沒有足夠的錢是萬萬不行的。但是光有錢,卻沒有提升技術的思維,很難把錢真正用到刀刃上,在未來紡織行業日趨白熱化的競爭中,同樣會呈現劣勢。

疫情倒逼,“布不愁賣”的時代過去了,紡企急需“鳥槍換炮”

編後語

在結構性產能過剩與新冠疫情的倒逼之下,對傳統的紡織企業來說,“布不愁賣”的時代過去了,轉型升級已經是一條“不得不走”的道路,更高的銷量、更低的成本、更高的產品附加值是未來紡織行業競爭中企業必備的素質。但在轉型升級中,除了大量的資金投入以外,改變過去的一些思維模式也同樣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