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李廣春:冶春的“買櫝還珠”

全國的早茶數不勝數,但揚州早茶肯定是其中最為出名的。外地來揚的,只要時間允許,自然會去茶社一飽口福,本地招待來賓,吃早茶是免不了的禮儀。在一定意義上講,吃早茶已成為揚州生活的標配。

揚州早茶出名,不僅僅是茶社數量眾多,歷史悠久,也不僅僅是點心品相好看,食之回味無窮,而且在於其背後的文化。富春、冶春、共和春、錦春等哪家茶社的歷史不是一本厚重的書?富春的點心製作是國家級非遺傳承單位,大師雲集自不待說。歷史上的風花雪月,文化上的吟詩唱和,製作上的獨門絕技,品牌上的推崇備至,環境上的舒適愜意,那冶春更是讓外地人魂牽夢繞,本地人讚不絕口。 冶春點心的“絕代雙驕”名聞遐邇,翡翠燒賣和蒸餃自是別具風味,其他茶社儘管也做得很像那麼回事,但始終感覺似乎差點什麼,那種口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食客的口耳相傳,積澱為好口碑,即使在網絡直播的年代,滔滔洪水般的網絡流量也代替不了口感質量。
其實,冶春的點心是文化積澱的外在表現。她的點心也不是一朝一夕就暴得大名的,歷經百年的傳承,祖祖輩輩精益求精的改善,文化也就凝聚在食香味形俱佳的造型各異的點心上了。 過去,我們坐在護城河邊的廊道上,沏一壺香茗,就著燙乾絲、絕代雙驕、五丁包,慢嚼細嚥,只能回味過往。今天也能回首往事了,體驗領悟先輩們的文雅生活。近年來,冶春茶社著力營造文雅品茶環境,建了戲曲小舞臺,揚劇、越劇每天交替演出,廳堂的揚州小調、民歌也成為遊客大飽耳福的保留節目。
冶春靠早茶出名,給人一種“買櫝還珠”的感覺。冶春歷經花社、詩社、茶社三個發展階段。我雖未完整翻閱那段歷史,但隱約可知,一百多年的冶春從種花、養花、賞花、賣花開始,完成了文人的第一次雅集。文人多了,賞花之餘,沏壺茶,文來詩去自不可免,詩話多了,茶喝多了,肚子餓了,勉強充飢的各種小點心自然會粉墨登場。文人嘴叼,吃飽了還不行,還得吃好了,對各種點心的點評肯定會口無遮攔,那些尖酸刻薄的點評,讓做點心的臉上掛不住,也好,倒逼他們虛心改進,逐步形成相對成熟的技藝,成就了冶春點心的霸主地位,成為揚州早茶的代表作,吃早茶,到冶春,也成了人們的首選。 冶春茶社,從文人的賞花吟詩雅集之地,發展到代表揚州早茶的首選之地,她的嬗變是歷史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你可以回味過去,但你絕對回不到過去。向前,向前,是永遠不變的方向。那些名花異草,一歲一枯榮,但歲歲年年花不同;那些文人的吟詩作對大多塵封歷史,也很少有人提及,倒是那個年代為詩文賞花配套的副產品點心卻流傳不衰,從過去的吟詩作對、賞戲聽曲吃點心,到現在吃點心回想歷史場景,是否有點“買櫝還珠”的意味? 歷史既有記憶功能,也有選擇功能,那些奉若瑰寶的珠隨著歷史的選擇,價值只屬於過去,相反那些為珠配套的櫝反而大放異彩,被人愛不釋手。珠櫝異位,有時櫝比珠更有趣、更有價值,當他們品茗嚐點心時,又有誰記得文人墨客自以為是的詩文,又有誰還想起那些賞花品茗的風流才子,又有誰願意擋得住舌尖上的揚州的誘惑而流連過往? 珠和櫝,因時而移,因勢而異,過去的珠也許隨風而去,但櫝卻讓人念念不忘,因為它才是人們真正需要的。這應了“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句老話。冶春的早茶點心不就是這樣的嗎? 特約作者 李廣春,揚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 圖片來源揚州世界美食之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