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前的"搗巢斬首",若隱若現的"聯合國軍"

杏花煙雨的南國裡。

大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來自東北方時時吹來的瑟瑟寒風讓這片紙醉金迷的熱土也躁動了起來。倭患平息多年後,沿海地區又一次進入戒嚴。

當然,才子佳人在茶館青樓依舊瀟灑如故,湖港報道里,還是那來來往往的扁舟。

日本大舉入寇屬國朝鮮,在陸地與之全面交手的同時,大明君臣又在策劃更激進的、"圍魏救趙"式的斬首行動

大哥在幕後,一干小弟衝

戰前,日本方面其實是要拉攏朝鮮,組成日朝聯軍,進而進攻遼東,直撲北京。如此悖逆之舉,朝鮮君臣斷然拒絕。並派使臣金應南出使北京通風報信。

四百年前的

四百年前的

日本文獻中的琉球人和朝鮮人的形象 大明的反應,居然是要朝鮮先發制人,聯合泰國和琉球合兵征剿!明廷的本意是測試朝鮮是否有二心,然而這顯然是小看了敵人。

筆者認為,朝鮮兵弱,承平日久,自保尚難。然而琉球更是面臨著日本巨大的壓力,難以先發制人。至於暹羅(今泰國),遠在東南亞,與日本素無瓜葛,又多年不曾朝貢。暹羅部隊開赴朝鮮,無疑會橫跨大明,有為害中土的可能,再加上後勤補給更依賴中國,朝野上下,一片反對。


重金聘請國際友人(西洋人)來玩命

這一設想由時任兩廣總督劉繼文提出,《明神宗實錄》中,有"曉諭澚夷(澳門的葡萄牙殖民者),令其擒斬關白(秀吉)入獻,加賞靡,尤銷患安邦之一策也"一段。然而,此事終究不了了之。 沒有發生僱傭葡萄牙軍隊遠征日本的戰事.大抵是洋人趨利,而遠征虎狼日本並無勝算,再加上"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明廷對"澚夷"底細知之甚少,指揮調度難度極大,有玩脫的可能。


四百年前的

日本浮世繪中的"南蠻",也就是明人所稱"蠻夷"

由此史書中也就再無記載了。


大明天軍親自遠征

筆者認為,與前兩個設想相比,這個規劃代價最大,但也最具可行性。如果實行,這將是繼蒙元大軍攻日之後,又一次大陸軍隊遠征日本。然而兩次謀劃,全部束之高閣。

(一)萬曆二十年的計劃

大戰伊始,大明太僕寺少卿張文熙提出了"調四省兵往以搗巢"戰略。也就是以浙江、福建、廣東、南直隸四省之兵乘舟師撲向日本本土。

四百年前的

16世紀末 大東亞形勢圖

朝鮮軍興.張文熙的支持者很多,但反對者如給事中徐桓,寫下《徵倭當急,搗巢非計,乞詳審以收勝算疏》,闡述了他的理由: 1、因為消息不暢,"圍魏"不一定能"救趙"。 2、日本島內尚有十餘萬虎狼之師,且為本土作戰,而明朝的南方遠征軍卻無疑是勞師遠征,戰鬥力難以保證。

3、大海茫茫,後勤保障困難。4、參考三百年前元日戰爭結局,認為這是"必死之役",結果會造成"外患未除,內變先作"。

5、沿海四省軍隊的出征,會造成海防空虛,不利於治安和防禦,得不償失。

綜上所述,徐桓所說的理由不無道理。張文熙的"搗巢理論"雖然是"奇策",但是非常激進,勝敗難以評說。元世祖的兩次跨海攻日,敗於"神風",便是前車之鑑。

四百年前的

描繪元日戰爭的日本浮世繪《蒙古襲來繪詞》

(2) 萬曆二十六年的動員 萬曆二十五(1597)年八月,朝鮮南部閒山島失守,京師震動。討伐日本本土的呼聲再次高漲,福建巡按御史徐兆魁適時策劃了渡海攻擊日本本土的"搗巢"之策,得到天子的高度重視,明廷著手準備實施。

按《明神宗實錄》中記載載: 1.收買日本國內對秀吉有二心的地方大名(如策反薩摩島津氏) 2.由浙江率先出徵;浙江去日本最近,出發點定在慶元(寧波)

3.福建、廣東兩省隨後出征,以兩省旅日商人(上篇有介紹)作為內應,給予地方便宜行事的權力。

最終確定浙江總兵童元鎮擔任遠征軍統帥,"熟識島情,往年曾與搗巢之議"。

四百年前的

今人復原的露梁海戰大明水師

李羽離世

萬曆二十八年(1598年)八月十八,關白秀吉暴斃。德川家康等日本高層決定秘不發喪,下命徵朝日軍陸續回國。但明廷方面已經通過間諜手段(前篇有介紹)得到了情報,決心剿滅殘寇,遂用兵露梁海。露梁海上,明朝和朝鮮聯軍重創日軍,日本全面退縮本土。戰略上大明已勝,明廷財力窘迫,遠征日本計劃毫無懸念的束之高閣。

大明徵討日本本土不欲佔領,其目的只是圍魏救趙,開闢第二戰線,策動日本九州倒戈,牽制前線。"關酋"離世,明軍也就沒有劍指東洋的必要了,一場足以耀眼史冊的行動也就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