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越吃補藥,身體越不舒服?

董建華 肖相如頻道

導讀:

為什麼有些人不能吃補藥?那是因為“不當補而補”或“補之不當”。如何認清這兩類不該用補藥的情況?學習一下董建華先生的經驗吧!


當前在中醫內科臨床上,不少醫生喜用補法,一是因為補藥為病者所喜吃,二是因為補法為醫者所喜用。


當補則補,補之恰當,通過補法補藥使病家恢復了健康,這是符合“虛則補之”的原則的。


但是,也常常碰到某些病家吃了補養藥,不但對身體無益,而且感到不舒服,甚至使病情加重,這種情況叫做誤補。


誤補大致有以下兩種情況。


1

不當補而補


不是虛證而用補藥,或虛人邪濁尚盛不能運用補法而補之,均屬不當補而補的範疇,會引起種種不良後果。


具體地講,有這樣幾種情況。


一、 “大實見虛候”


病屬實證而出現某些虛證的症狀,誤認為虛證而用補法。


臨床上有些熱性病,積熱在中,脈象反而細澀,神昏體倦,甚則憎寒振慄,欲蓋衣被,很像虛寒證,但同時伴有唇焦口燥、便秘溺赤等候。這與虛是有根本區別的。


此病本應用白虎、承氣清熱通下之劑,若誤投補益之劑,藥用人參、附子等品,猶似火上添油,當然為害不淺。


二、體虛受邪


病者平日體質素弱,又感外邪,邪勢方盛,高燒不退,本當應先清解(或疏解)祛邪,然後再行補虛;


若醫者不分輕重緩急,不別標本先後,用參、芪驟然補之,結果事與願違,“閉門留寇,助長病邪”,致使熱象更高,胸腹悶滿,大便秘結,神煩不安,甚則昏狂譫語,病證更重。


三、痰溼素重


痰溼之生,常由肺脾氣虛引起,但痰溼均為濁邪,往往有礙於臟腑功能的正常活動。


痰溼壅盛,充斥體內,可以出現各種症狀,如咳嗽痰多,喘急胸悶,精神疲倦,頭暈目花。


有些精神病,中醫認為是痰濁阻滯(痰蒙心包)引起的。


痰濁為病,雖然是肺虛脾虛產生的,但治療此病,亦不能驟用補法補藥,必須先化痰逐溼以祛邪,然後再用補法,以防止痰溼再生。若補之太早,非但不能復正,反而使痰溼膠結不化,日久難愈。


上面三種情況,前一種屬於不虛而補,後兩種屬於虛不受補。


在臨床上有很多種病人是虛不受補的。


例如,腎陽虛損及脾陽虛的病者,伴有局部或全身浮腫的,亦不能一開始就用補法補藥。若誤投補藥,則會越補病情越重。


2

補之不當


前人認為運用補法補藥,應當“分氣血,辨寒熱,知開闔,分緩急,別臟腑”。


如果氣血不分,寒熱不辨,主次不分,五臟不別,亂補一通,或者重虛輕補,輕虛重補,諸如此類,補之不當,即使補了,對病情也是沒有什麼好處的。


補之不當臨床上常見的有這樣幾種情況。


一、氣血不分


氣虛補血,血虛補氣,陰虛補陽,陽虛補陰,這都是屬於氣血不分。


氣虛補血,血虛補氣,這同補血藥中加一些補氣藥、補氣藥中加一些補血藥是根本不同的。


陰虛補陽,陽虛補陰,這同陰中求陽、陽中求陰也是有本質區別的。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陰陽互根,氣與血,陰與陽,它們二者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內在聯繫,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但是又不能把二者混為一談。


氣虛有氣虛的症狀,血虛有血虛的特點,氣虛補氣,血虛補血,都各有側重的一面。


以陽虛為例,如臨床有些心臟病之屬於陽虛者,其陰必偏盛,所以常出現心慌氣短,大汗,甚則四肢厥冷,舌質淡,苔薄白,脈象虛大或有結代等症。


此時心陽式微,即有陽亡厥脫之變,理當重用參、附、桂、姜等藥,以益氣回陽為急。若不補其陽而誤補其陰,就會導致陰之過甚,而“重竭其陽”,使陽虛加重。


臨床亦常遇見一些心臟病患者表現為陰虛的,陰虛者陽必偏盛,因此,出現的症狀與上面陽虛者不同,而見心悸煩亂,面赤顴紅,口燥舌絳,脈象細數等症。


此乃心陰為火所灼,水火失於既濟,真陰枯竭在即,理當重用生地、玄參、丹參、麥冬、丹皮、芍藥、生牡蠣、龜板、地骨皮等品滋陰潛陽、涼營除煩為急,若不補其陰而誤補其陽,豈不等於火上添油,必然使陽氣更旺,陰虛更甚,越補病情越重。


另外,氣虛補氣,用四君子湯主之,還必須瞭解《內經》上講的“少火生氣”的道理,在補氣藥中輔佐一些助火之品。


如在人參、黃芪、白朮、炙甘草等補氣藥中,加入少量的肉桂或姜、附,這對氣虛康復有很大的幫助。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氣虛補氣在治療上的應有作用。


但臨床確實也常碰到一些慢性疾患,如老年慢性支氣管哮喘併發肺氣腫的病人,長期呼吸困難,喘咳不已,由於肺氣耗散過極,形體日瘦,臥床不起,久則母病及子,導致腎氣虧虛,命門火衰,無權溫煦攝納。


此時,單用補氣定喘藥是無效的。


在這種情況下,我常在補氣定喘藥物(即人參、黃芪、五味子、冬蟲夏草、沉香、蘇子、杏仁、紫石英等)中,加入少量肉桂、附子溫腎之品,往往收到良好效果。


無數臨床實踐證明,應用這種方法,能使病情迅速緩解,個別患者在萬分痛苦的情況下,服藥三五劑後,呼吸困難與喘咳即明顯減輕,畏寒怕風汗出等症亦很快消除,精神逐漸轉佳,食量隨之增多。


所以“少火生氣”之法,如能運用得當,依據臨床驗證,確有實踐意義。


其他如慢性脾虛洩瀉、重症肌無力等病,同樣可用此法治療而獲得較好效果。


但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根據“氣有餘便是火”與“壯火食氣”的理論,我個人認為,補火一法,也不宜久用。原因何在呢?


因過盛之火,亦可使人體氣血陰陽失去平衡而發生其他病變。


所以,如果在補氣中加入大量肉桂、附子、乾薑等溫熱藥,有餘之火非但不能達到生氣的目的,反過來還會傷氣。為此,在採用此法時,必須掌握病機,用藥合乎法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不然亦會產生相反的作用。


再說血虛補血,

用四物湯主之,又要弄清病者是血熱還是血寒。


若是血熱,應在四物湯中加丹皮、黃芩,兼清其熱;若是血寒,則應在四物湯中加肉桂、乾薑,溫經養血以和之。


此外,血虛補血,根據“氣為血帥”之說,是不是一定要在補血藥中加補氣藥才能取效呢?這個問題,要看臨床病情輕重而定。


若一般性的血虛,單用補血藥亦能奏效。


如果失血過多,導致嚴重貧血,例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或婦女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病證,臨床出現面色晄白,心悸乏力,衄血,或經血量多不止,頭暈眼花等,長期服用補血藥而效果不顯者,此時,必須在大量滋陰養血藥(即當歸、熟地、阿膠、白芍、龜板、鱉甲、牡蠣等)中,

加入人參、黃芪、白朮等補氣之品,其療效確實顯著。


它的藥物作用,歸納起來有三:一是助生化之源,二能使血液再生,三是補氣可以攝血。所以,“氣為血帥”應用於臨床實踐,確有其科學性。


以上說明氣血不分,寒熱不辨,陰陽不別,補之不當,不但不能補其正氣,而且還會使陰陽失調加劇,損害正常功能,使病情惡化。


所以運用補法,一定要強調辨證施治,辨明氣血、陰陽的盛衰。氣血不能混淆,陰陽不能顛倒,對症下藥,才能收到良好的療效。


二、不知開闔


“闔”是指補法,“開”是指瀉法。補法主要用於虛證,瀉法主要用於實證。《內經》說:“實則瀉之,虛則補之”;《難經》說:“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補法與瀉法是中醫治療上的兩個重要方法。


古人強調“知開闔”,其意就是要知道補與瀉二者之間的辨證關係,把補與瀉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補中有瀉,就是在扶正之中兼以祛邪。


因而前人在運用補藥時,根據情常常加入一兩味瀉藥,以防補之太過而造成其他病變。


例如,在參、芪中加陳皮以開之,四君子湯入茯苓以瀉之,六味地黃丸中用澤瀉、茯苓、丹皮以導之清之。


又如枳術丸消補並行,人參白虎湯清補兼顧,如此等等,都是取補瀉結合之意。


於是,有時醫者運用補法時,不瞭解“開闔”的這種辨證關係,只補不瀉,益氣則壅滯,養血則滋膩,致使增加了脾胃的負擔,損害了脾胃的功能。


“胃氣一敗,百藥難施”,不管吃多少補藥也是無濟於事的。


因為脾胃乃後天之本,中醫在治病整個過程中,不管治什麼病,首先要考慮胃氣之有無。


如果患者病重能進飲食,說明胃氣未敗,尚有生機。反之,水飲難入,病情雖輕,卻預後不良。


所以古人把胃氣有無看作是病情轉歸及預後好壞的依據,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他們在臨床錯綜複雜的病變中,提出用藥要“知開闔”,也是極其科學的。


舉例來說,中醫認為胃下垂是中氣不足,治當補中益氣。


但是,這種病人往往不能多進飲食,食則脘腹脹滿難忍,下垂重者,少腹脹大,氣水內停,按之轆轆作響,叩之咚咚有聲,形體日瘦,大便難下。


所以在治療時必須採用升降結合之法。若一意補中昇陽,常使胃氣壅滯,病情加重。


我對此病治療,常根據下垂的不同程度和症情輕重,在補中益氣湯中加通降之品,如枳殼、檳榔之類,脹甚者再加消導理氣之雞內金、香櫞皮等藥,其效果要比單純用補中益氣為好。


升降結合以治下垂,是根據前人“胃主通降,以通為補”之說而來,從這一方藥組成來分析,實含有“開闔”之意。


三、不知緩急


在複雜的證候中,存在著本末主次、輕重緩急的症狀,應注意區分。


例如,陰虛發熱的病人忽然喉頭腫痛,水漿難下。這時,慢性的陰虛發熱是本,喉頭腫痛是標。


如喉頭腫痛嚴重有窒息之危,成為主要矛盾,就應該首先治療喉病,這是“急則治標”;如果喉部腫痛已除,而陰虛發熱未除,就應治療陰虛,“緩則治本”。


若不知緩急,不分先後,不抓主要矛盾,是不會有好的療效的。不問病情輕重,重虛輕補,輕虛重補,同樣也不會有好的療效。


病重輕補,藥力不足,達不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病輕重補,補之太過,病人不能耐受,亦會發生其他的變證。


所以運用補法時,一定要認真地分清主次、本末、輕重、緩急。


一般而言,對正氣虛的危重病人,如心衰厥脫病人,脈微欲絕,大汗淋漓,應著重峻補,急用四逆湯合生脈散以益氣回陽救脫;


對元氣雖虛,但病邪未盡,不任重補的病者或病後體質較虛的患者,應以緩補。


如溫熱病後期,低燒不退,津氣已傷,餘熱未撤,當用竹葉石膏湯以清熱養胃,生津止渴;若病後體質較弱而見心脾兩虛者,當用歸脾湯以補脾養心;


對體質素虛,大寒大熱之象不明顯者,可服丸藥以平補,或用谷果畜菜等營養品進行食補。


四、不辨臟腑


主要表現是運用補藥缺乏針對性,既不詳辨病發生在何髒何腑,也不細究藥物歸經,這樣盲目用補,目的性不強,其結果必然不好。


根據我個人的體會,臨床診治病人要做到這樣兩點:


其一是要掌握患者的病變發於何髒何腑,是怎樣形成的,用什麼方法去治療,像《難經》上講的:“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


其二是要掌握中藥的歸經,要熟知某種藥物對某髒某腑的病變有主要的治療作用。藥物歸經不同,治療作用也不一樣。


例如同是補藥,有的補腎,有的則補脾;同為清火藥,有的能清肝火,有的則能清胃火,有的能清三焦之火。


所以,臨床運用補法補藥,首先必須區別病變發生於何髒何腑何經何絡,然後再按照藥物的歸經,選用相應的補藥進行治療,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國醫大家董建華醫學經驗集成》,姜良鐸、楊晉翔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10.7。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