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愛,是缺少愛的方法

如果你是一位母親,有沒有懷疑過自己不愛孩子?

和小晴初次見面,是因為共同相識的朋友小云請客,我們相鄰而坐。

小晴不太喜歡寒暄,一個人靜靜的坐著。十歲的女兒丫丫坐在她身邊看手機,兩人沒有任何互動。

小云招呼大家就坐後,丫丫拉住小云的手,強烈要求她坐自己身邊。

“丫丫最喜歡我了,見面就讓我抱著,跟我膩著,我也最想挨著丫丫坐。”小云開心的坐下,丫丫順勢靠在她的肩膀上,小云撫摸著丫丫的頭,“乙庚合”的畫面,看上去像極了是一對親密的母女。

小晴看著,卻面無表情。

眾人閒談之間,小晴偶有互動,淡淡的表情,簡練的語言,透著“辛金”的貴氣和驕傲。

開始上菜時,我看到小晴的位置沒有餐具,打算觀察一下“辛金”的她會如何應對這樣的“尷尬”。

她始終沒有提出來要餐具。

丫丫想和小云共用一套餐具,便把自己的餐具用手推給媽媽。誰知小晴皺起眉頭,冷冷地看了過去,丫丫嚇得抽回了手。

“辛金”的人很要面子,在外人面前需要得體的互動,女兒隨手推餐具讓她感覺到有失尊重,一個眼神足以擊退女兒“乙庚合”式的互動。

而“乙庚合”的人認為,有情義作為紐帶,行為舉止便可以隨心所欲,會忽略長幼尊卑的區別,往往會冒犯到在意麵子的人。

據小晴說,丫丫胃口並不好且挑食,但在小云的陪伴下,她吃了很多,而且一點沒有挑食的跡象。

丫丫最渴望“乙庚合”,但媽媽的辛金不願給予她肢體的撫觸、貼心的回應和溫柔的目光。看得出,丫丫和媽媽在一起十分緊張,情緒的壓抑,容易引起孩子沒有胃口。

餐桌上其他孩子都吃飽了,一起嚷嚷著去餐廳的兒童區玩兒,只有丫丫沒去。

她一點不羨慕孩子們一起的歡樂,卻很害怕失去小云對她無微不至的照顧,分分秒秒都不要分開。

整個過程丫丫都沒有拿起旁邊的手機,不斷的和小云互動聊天,甚至會不時坐在小云腿上、雙手掛在小云的脖子上,總之,一刻不停的纏著小云。

小晴好像很習慣的的樣子,並沒有去阻止。

不是不愛,是缺少愛的方法

一個辛金的媽媽養育“乙庚合”的孩子,著實有些不易。

媽媽喜歡安靜,女兒不停動來動去;

媽媽要保持距離,女兒就要摟摟抱抱;

媽媽溝通簡潔明瞭,女兒說話彎彎繞繞;

小云帶丫丫去洗手間的空擋,我簡單解讀了一下辛金和乙木的不同,表示理解她的不容易。

小晴的眼眶紅了。

辛金的人,在被懂得的那一刻會感動落淚。

“我一點不懂孩子想要什麼樣的陪伴,她也無法明白我的不舒服。我都一度懷疑自己不愛丫丫。”小晴無奈:“我只能用生氣和冷漠讓她儘量離我遠點,免得我發火傷到她。看著她跟小云親近,我倒覺得是一種解脫,這樣的愛,我真給不了。”

“你有渴望和孩子親近的時候嗎?”我問小晴。

小晴想了想說:“有,很少,想親近時就陪孩子一會兒,不想時,真的很容易煩躁。”

“沒事,慢慢來,不要給自己壓力,親近陪伴不需要太多,哪怕每天二十來分鐘,給到她需要的滿足感,日積月累也是一種愛的滋養。”我安慰道。

小晴的焦慮,透露著濃濃的卻無處安放的母愛。

哪有媽媽不愛孩子,只是每一位媽媽都有自己的天性需求,都有過不同的成長環境,或多或少經歷過愛帶來的無心傷害。

這些需求、經歷、傷害形成習慣模式,很容易操縱一個人的言行。若沒有刻意的覺察,往往很難調整改變,導致面對和自己不一樣的孩子時無所適從,缺少合適的方式和方法去付出愛。

越是如此,我們越不能苛責自己。

改善親子關係,需要從學習和體悟中客觀認知、解讀自己。

瞭解自己,才能更好的接納自己;愛自己,才能學會更好的愛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