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加坡、日本的農貿市場和國內有什麼不同?

看新加坡、日本的農貿市場和國內有什麼不同?

從世界範圍看,各國農產品市場體系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國外發達國家農貿市場的發展,都經歷了比較長的發展階段,目前已具備相當高的發展水平,在很多方面與我國的農貿市場相比都大相徑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發達國家農貿市場的運作與管理模式,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


新加坡:按規分配、集中管理的小販中心


“花園城市”新加坡以法規完善著稱。為管理公共清潔服務、市場、攤販、食品機構和一般環境的衛生相關事項,新加坡制定了《環境公共衛生法》,創新了針對餐飲業從業人員的“犯規記分制”管理辦法,為每個小販發放《食品衛生手冊》。


20世紀60年代,新加坡小商販在路邊隨意設攤,給城市帶來嚴重的環境汙染和交通擁堵問題。新加坡政府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向街頭攤販發放牌照,建立小販中心(食閣或菜市),使流動攤販納入政府的統一管理之中。此後,新加坡國家環境署又實施針對小販中心的升級改造計劃,通過提高攤位租金,使業績較差的小攤販退出市場。如今,乾淨整潔的小販中心已經成為新加坡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道風景線。


新加坡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所有的街頭攤販都必須持牌設攤的國家,除了將經營食品類的小販集中引入小販中心經營外,還將這些小販分為工匠、報紙、冰凍甜點、流動車以及其他類別共五種。新加坡政府對流動攤販實行有序、有限制的開放政策,限制流動攤販在一定的時間和地點經營,並且要符合一定的衛生健康標準。新加坡政府還把市區劃分為“絕對禁止區域”“相對禁止區域”和“疏導區域”幾類,分別採取嚴管、控制和規範等管理策略,根據路段管理標準來控制流動攤販。


新加坡將小販中心視為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統一佈局與選址。


看新加坡、日本的農貿市場和國內有什麼不同?

新加坡小販中心。


小販中心在城市中的選址也很有講究,平均5.6平方公里就會設置一個小販中心,服務半徑在1.3公里左右,一般建於組屋(公營房屋)或交通交匯處附近。隨著社區商業模式的發展,為居民提供生活配套服務的社區商業中心“鄰里中心”逐漸興起,政府也將小販中心作為鄰里中心的組成部分,在市區則以中期用途或地塊再開發設計要求之一的形式存在。就這樣,小販中心和鄰里商業步行街、社區小廣場一起構成了重要的社交空間。


新加坡的城市規劃和建設經驗歷來被世界各國稱道,其城市的概念性發展規劃為城市空間佈局、產業發展提供了戰略指導,也創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


新加坡的商業網點發展規劃共分5級,除中央商務區外,根據與市中心的距離分別規劃了區域中心、小型中心、邊緣中心以及分佈在各住宅區內的鄰里中心。各級商業中心都有明確的功能定位,對網點的選址、佈局規模、具體到賣何類商品,均有細緻規定。


新加坡推行的新模式鄰里中心與組屋的比例、內部的必備功能、商店組合、商品檔次都有周密規劃。目前,基本上是為1000—1200套住戶配套建設鄰區商店,為6000—8000套住戶配套建設一個鄰里中心。其主要商店組合為:普通日常商品商店、診療所、餐館和小販中心。典型的鄰里中心包含:35家商店、2家飯店、1個超級市場、1個菜市場、1—2臺自動提款機。“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認為:“不同的城市應該有不同的特色,尊重不同城市身份的規劃才是合理的規劃。”新加坡也堅持做到了這點,始終立足國情,“以建設花園城市”為理念,著力打造“卓越的居住、工作與休閒城市”。


澳大利亞:統一聯盟、市場體系各有標準

在澳大利亞,分佈於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阿德萊德、珀斯和紐卡斯爾六個中心城市的六大中心批發市場,共同形成了覆蓋全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在這些中心批發市場之下,還有一些規模相對較小的地區性批發市場。


澳大利亞國內的多數農產品都通過上述這些市場批發、分銷、轉運、出口,它們為澳大利亞農產品的批發和分銷發揮著主要作用。


這些中心批發市場規模較大、銷售額較高、管理較為規範,其中悉尼市場更是全球最大的批發市場之一。悉尼農產品批發市場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批發市場,吸引了超過700家批發企業在此經營,銷售2萬多家當地和外州農場產品,年銷售生鮮蔬菜和瓜果數量達250萬噸,銷售金額超過30億澳元,年出口金額超過1億澳元。銷售對象包括二級批發商、連鎖超市、獨立零售商、食品加工商、出口商和餐廳等。


看新加坡、日本的農貿市場和國內有什麼不同?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女王市場。


中心批發市場早期均由澳大利亞各州政府所有並運營管理,但後來多數都逐漸轉交民間企業經營。目前,只有墨爾本市場和珀斯市場仍由當地政府依據專門法律成立的管理機構運營,其他四個市場均由專業的公司運營和管理。這些公司基本都是非上市、開放型的有限責任公司,建立有完善的現代公司治理結構。其股東主要為市場內的各種參與者,包括農產品供應商、批發商、零售商、倉儲企業、食品加工企業以及產業組織等。每一個市場都有專門的管理條例,由運營公司負責執行。此類條例涉及市場運作和管理的各個方面,包括對違規行為的處罰。


六大市場根據自身的發展,制定了不同的管理方式。悉尼中心市場作為澳大利亞最大的新鮮水果和蔬菜批發市場,在市場運作方面,根據農產品種類細分,下設農產品市場、花卉市場、乾草市場等。墨爾本中心市場在垃圾和廢物的清理方面,要求所有人員遵守垃圾回收程序,每天交易結束後,各個攤位要將自己產生的垃圾從交易大廳內清除,並運放在指定區域中。2001年,六大市場共同成立了“澳大利亞中心市場協會”,以協調各中心市場間的相互聯繫,促進行業整體發展。


日本:行業自治和政府協調相結合

日本有很多全國乃至世界知名的菜市場,以東京築地市場為例,市場為公營批發市場,有著“東京廚房”的美譽,曾是東京旅行的必遊景點之一,吸引國內外眾多遊客慕名前往。


不過,由於築地市場海鮮處理量不斷擴大,市場設施已經跟不上發展,再加上靠近市中心,被認為可能影響市容,運營83年之久的築地市場在一片爭議聲中於2018年10月被部分搬遷到設施更現代、距離市區更遠的豐洲市場。


如今,築地市場地名仍在,不過往日的煙火氣和熱鬧已經一去不復返,但它的運營方式、管理模式等,依舊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築地市場的管理,主要靠行業協會的管理組織自治,在日本叫作“管理組合”。


最上面的是“築地市場協會”,相當於“各組織中心聯合會”,會長通常由築地最大的管理組合的會長擔任。在需要解決問題、推出新政策時會召集各個管理組織的代表開會。


看新加坡、日本的農貿市場和國內有什麼不同?

搬遷前,以金槍魚聞名全球的日本築地市場。


再往下,築地最大的批發商聯合會是“中央魚類會”,因此“中央魚類會”會長通常也是“築地市場協會”會長。會長本人也是每天在批發市場上做生意的人,同時廣受尊敬。作為業內人士,會長在處理矛盾衝突和協調利益關係時,自然更能駕輕就熟,需要向政府爭取政策時,也會特別賣力。通過行業自治和政府協調相結合的模式,築地市場實現了井然有序,政府管理起來也比較輕鬆。


在“築地市場協會”之下,還有各類的管理組合。比如水產方面有“東京都水產物批發者協會”“批發企業聯合會”“東京魚市場批發協同組合”,蔬果方面有“築地市場青果聯合事業協會”“築地本場青果批發協同組合”“東京築地市場青果中介批發協同組合”等,各商販均可以自由加入。築地最為繁榮的時候,有近600家商販參加了這些管理組合,保障了自己的權益。


築地市場在食品安全管理上也是非常嚴格的。以河豚為例,築地市場內有個“河豚除毒所”——河豚需要在這裡由專業持證人員徹底去除掉有毒部位之後,才能拿到料理店裡去加工。在築地市場運營的83年中,從來沒有出現因為吃河豚而食物中毒的問題。


除此之外,為了吸引更多的商家入駐,築地市場的管理方也動了很多腦筋。首先是接入了火車線路、高速公路進出口,日本主要漁港的貨物可以通過火車和冷藏卡車直接運進來,同時還開闢了面積巨大的停車場,確保任何時候來都能有停車位。


這些基礎設施的建成,也使得築地可以輕鬆地把業務範圍擴展到其他領域,如蔬菜鮮果,成為東京副食品供應的中心樞紐之一。有了鮮魚、水果蔬菜和觀光人氣,築地市場吸引了各種相關產業的小商販在周邊開店,賣日本茶、瓷器、刀具、旅遊紀念品和開小餐館。築地因此漸漸從批發市場發展成為一個地標景點和休閒中心,在東京的批發市場中一度一騎絕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