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接中俄的首座公路大橋上,竟然還有人住上了

隔江相望,最近處不到700米外就是俄羅斯,這裡建成了中俄首座跨界江公路大橋——中俄黑龍江大橋。

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官微消息,黑龍江黑河,冬季最低氣溫可低至零下40℃,而在這座中俄黑龍江大橋上,氣溫常年較市區氣溫還要低近10℃,而且高溼度、大風力。

你敢相信,這座大橋上竟然有常住客?

4月15日,按照上級和當地有關部門統一部署,黑龍江邊檢總站黑河邊境管理支隊經濟合作區邊境管理大隊委派警力,到中俄黑龍江大橋開展執勤任務,嚴防偷越國(邊)境案(事)件的發生和疫情期間境外病例的輸入。

守在橋上、住在車裡,24小時駐守,在大橋值守的這近半年時間裡,他們確保了無一人誤越國境線,並對有意向前往橋上封閉區進行採風、觀光的人員進行及時勸離,確保了大橋及周圍地區的安全穩定!談及駐守的日子,他們給出了四種特別的感受——

冷·打開供暖設備都抵不住

“剛來的時候確實不太適應,因為太冷了,即使打開執勤車的供暖設備,也抵擋不了冷風從各個縫隙滲透進來。”

4月15日,值守的第一天,黑河市區溫度零下15℃左右。

在連接中俄的首座公路大橋上,竟然還有人住上了

圖為執勤民警在大橋上巡邏。(圖片來源: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官微)

在去往大橋上的值守點之前,執勤民警李俊已經想到了江上風大且氣溫會比市區低,也穿上了警服棉大衣,但是最後他還是感到,“風嗖的一下,感覺吹透了半個身子。”

遠·去衛生間來回走半小時

守在橋上、住在車裡,在這裡值守的民警想要解決日常的吃喝拉撒問題都沒想象中那麼容易,執勤民警孫志軍回憶起當時的情況來仍歷歷在目——

值守位置到橋頭有1公里多,車輛是不允許開到橋上來的,每天取飯需要走下橋拿;

最不方便的是橋上沒有衛生間,去一趟衛生間來回需要走上半個小時;

每次取飯、去衛生間的時候,零下二十多度如刀子般的北風吹到臉上,特別疼,在黑河工作這麼多年第一回感受到渾身凍得發僵是什麼感覺。

潮·被褥睡一晚上就溼了

“曬乾的被褥睡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又都成溼的了,你捏一下這被,還很潮。”

江面上除了如小刀般的江風,還特別的潮溼,會從車底往上返潮氣,車底會有一排小水珠,睡一宿覺,第二天被子都是溼溼的黏黏的。

吵·一個晚上折騰三四趟

“如果周邊有人靠近它就會立刻響起警報,我們可以通過方艙執勤車上的攝像頭進行查看。”

執勤車上配備的專業靈敏的實時監測設備卻也給民警們帶來了“困擾”——任何風吹草動,哪怕是一隻小鳥飛躍或是江風吹過都逃不過報警設備的感應。

“有時候早上四點多鐘響起警報,調整完以後基本上也再睡不著了,我們就直接起床了。”

在白天的時候,民警可以通過攝像頭進行誤響排除,但在夜晚就要拿著探照燈下車去現場查看,一個晚上折騰三四趟都屬於正常。

“雖然橋上的執勤任務比較艱苦,但是每當站在橋上中俄分界線旁的時候,心中的自豪感總是油然而生。界江一線的安全穩定,邊境地區的繁榮發展就是在此駐守的使命和榮耀!”

在連接中俄的首座公路大橋上,竟然還有人住上了

橋上的寂寞堅守是為了身後城市的安寧祥和。十一期間,他們依然晝夜堅守在橋上,雖然沒能和家人在家團聚,但看著國旗掛滿了橋上兩側的欄杆,他們的心裡也是滿滿的自豪,頭頂邊關月,心繫天下安,維護邊境一線的寧靜平和正是他們心中一直堅守的信念。

(編輯:牧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