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國外 PhD 的時候如何與教授套磁?| 申請方留學

對於Ph.D申請,不論是申請北美還是歐洲,套磁都是很關鍵的一個環節。那麼如何和教授套磁呢?

套磁是什麼

套磁是一種以爭取錄取或者帶獎錄取為目的的自我展示和推銷的手段。

通常步驟是首先申請者通過E-mail或者其他方式與目標學校的有關教授聯繫,通過良好的溝通與問答來增進對彼此的瞭解,讓對方意識到你在簡歷之外的閃光點,以增加申請者被錄取的幾率及拿到獎學金的幾率。

不同申請類型套磁的priority排序

  • 申請Ph.D.
  • 申請有意向做研究的master
  • 申請沒有意向要做研究,包括純授課式的master

誤區:

很多小夥伴覺得master套磁沒有必要,但是從身邊小夥伴的經歷來看,master的套磁對申請也很有幫助。

套磁時間

早期套磁:

比較早的套磁有的在申請季前,就是6-8月份就可以開始套。由於時間非常早,不少教授也許還並不清楚來年是否有招生計劃,也許無法給出準確的答覆。但如果實力夠優秀,越早套磁效果越好。

套磁集中期:

一般9-11月算是套磁相對集中的時間段。這個時間是美國大部分申請提交的截止日期結束前,類似於提交申請材料後跟教授打招呼。大量美國本土學生會選擇在這個時段開始跟教授交流、實地考察等等。這段時間很多中國學生還在忙著準備考試,寫材料,網申,寄材料等,往往忽視了套磁,所以這個時候發信教授的回覆率還是相對高一些的

晚期套磁:

晚一點的就到了12月15日-1月初這段時間。這個時候,大部分PhD(deadline比較早)的網申也都結束了。美國學校都在放寒假,美國的假期時間許多教授都不工作不回覆工作郵件,所以這個時間套磁回覆率不會太高。

套磁的另一個高峰期:

等到1月初到2月底,這又是教授收到套磁信的一個高峰時間。這個時候也意味著是最後的機會了,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所以大多數學生不想在這個時段和優秀的競爭者撞車。當然,此時有招生需求的教授也會給他們心儀的candidates發郵件邀請面試,所謂“反套”。

申請國外 PhD 的時候如何與教授套磁?| 申請方留學

常見的套磁類型

1. 重點目標個性化的套磁:

如果通過瀏覽目標教授的網站和之前發表的研究論文,對於他/她的研究方向建立一定程度的瞭解,自己也做了一部分相關內容之後,你對於對方用到的研究方法自己有些獨特的見解,就可以發一封信說一下自己的想法,並順帶說明自己在申請PhD,希望能在他/她的門下工作。並且要提到自己具有哪些方面的技能,這些技能如何能夠促進對方的科研進程。

2. 一般目標群發的套磁:

直接再介紹一下自己的基本背景,問一下對方招不招人。這類套磁信寫起來困難不大,但成功率相對比較低,當然教授看到這樣的信也知道學生是群發的,但是如果遇到各方面競爭力都比較高的學生的話,很可能也會有興趣回覆你。

3. 介於1和2之間:

你花一點時間,去了解教授的研究方向,可能理解的不會太深刻,但畢竟有自己的一些認識,整封信不會表現的那麼萬金油,教授也可能會有興趣給你回覆。

套磁經驗

  • 建議將套磁的重點放在現階段的一些achievement, 這些是教授們不會argue的內容
  • 在套磁或者與教授交流的時候注意引導他們沿著自己設定的方向來交流
  • 謹記自己並不是這些教授研究領域中的專家,你可以對教授的研究內容乃至 paper 提出自己的看法,但請不要輕易質疑教授,那並不會讓你顯得很勇敢,只會顯得很蠢
  • 強調自己的技能、興趣和經歷,即一切能展現自己Potential的元素——這也是教授們最感興趣~

一些小Tips

  • 一般來說,套AP(assistant professor)的回覆率會高一些,畢竟他們的實驗室規模小,發展潛力大,加之轉AP轉tenure對發paper的需求大,更有動力招人
  • 不要同時套一個department下的多個老師,因為很有可能他們聊天、開會、審材料時候會發現,這樣就會影響對你的印象,即“學術不專一”
  • 不要把模板回覆當成positive的回覆
  • 如果收到還算positive的回覆,一定要keep in touch,別傻傻的就等著申請了
  • 如果教授說不招人,你可以試著讓她給推薦下系裡有funding的教授
  • 可以試著從lab裡的graduate入手,先撩學長學姐,再撩教授
  • 不要輕易相信口頭offer哈,身邊也有拿到口頭offer最後被拒的,畢竟有時候是committee招生,教授也做不了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