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會更好”主題晚會帶你走進東華扶貧故事

歲月留聲,奮鬥留影。在第七個國家扶貧日到來之際,10月13日晚,“明天會更好”東華大學扶貧故事主題晚會在松江校區舉行。

晚會以東華大學援疆、援滇、援藏工作為背景,通過“大美新疆”“彩雲之南”“高原西藏”三個篇章,以訪談、微視頻、現場連線、文藝表演等方式,生動展現了近年來學校開展精準扶貧、對口支援中扶貧幹部、支教教師、師生團隊接力前行、忘我奉獻的感人故事和精神風貌。

十多年來,一茬又一茬東華人舍小家為大家,義無反顧地走進天山南北、彩雲之南、雪域高原,在扶貧路上留下了播撒大愛的故事。

“明天會更好”主題晚會帶你走進東華扶貧故事

舞臺上,以東華大學歷任鹽津縣駐村書記為原型的話劇《援滇日記》正在上演,這是援滇一線扶貧幹部看似普通又忙碌的一天,更是祖國新農村脫貧路上的一個縮影。

從黃浦江畔到彩雲之南,從新中國第一所紡織高等學府到西南邊陲的國家級貧困縣,東華大學和鹽津相距2000多公里,因扶貧而結緣。“繼續當好愛心快遞小哥”,扶貧沒有休止符。

現場東華大學掛職雲南省鹽津縣副縣長範金輝老師、東華大學駐鹽津縣黃草社區第一書記董曉光老師通過“雲”連線,道出了東華人扶貧路上的點點滴滴。

“謝謝你,感謝有你”,家鄉更美麗!連線最後,鹽津縣黃草小學的同學們帶來了合唱《聽我說謝謝你》,孩子們純真幸福的笑臉是對東華人和東華扶貧工作最好的褒獎。

新疆,大美之地。一首歡快的鋼琴四手聯彈《新疆舞曲》,將觀眾的思緒帶到了廣袤的邊疆大地。新疆,一直是東華人的牽掛。“敢不敢坐五十幾個小時的硬座火車,重走當年知青援疆路?”2011年,東華大學援疆團發起人、總指揮紡織學院邱夷平教授的網上一呼,得到了師生積極響應。

當年,第一期援疆實踐團成立,發揮紡織學科優勢,開啟了特色援疆之路。邱夷平教師現場和大家分享了十年援疆的感悟,15所國內紡織類高校700餘師生先後赴全疆各地參與社會實踐,一次援疆行,一生援疆情。

目前,已有十幾位援疆團團員選擇到新疆工作,成為當地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生力軍,東華援疆的故事仍在那片土地上延續……

“明天會更好”主題晚會帶你走進東華扶貧故事

新疆絲綿資料豐富,是我國的“棉花大省”和重要的棉紡產業基地,棉花產業是其支柱產業之一,但產業相關技術支撐不足,“服水土”的人才較為缺乏。作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重要舉措,自2010年開始,東華大學援助新疆大學、新疆教育學院、喀什大學、喀什職業中專等院校,從校領導到普通教師積極參與掛職新疆高校,援建紡織學科、紡織服裝專業、環境工程專業,幫助申報博士點及聯合培養研究生等。

一曲《大青藏》描繪出西藏絢麗聖潔的畫卷。早在2014年,長期在藏區開展研究的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陳堅老師瞭解到西藏大學藝術學院服裝設計專業師資十分缺乏,他志願進藏援助藏大專業建設,這份無私相助的情緣一直延續至今。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援藏支教教師黃曉昭幽默的話語,讓觀眾笑著陷入了思考,訪談節目《情繫格桑》為大家展現了東華大學近年來援藏工作的一個縮影。

“明天會更好”主題晚會帶你走進東華扶貧故事

學校充分考慮西藏大學學生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特點,“量身定做”相關課程、制定學生培養計劃等,為西藏大學藝術學院相關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打下了良好基礎。

在援藏支教過程中,原本一週兩節的課時安排,因為課講得精彩,學生們聽不夠,主動加課成了東華老師高原教學的新常態。

從2016年起,藏大學生帶著畢業作品多次亮相環東華時尚週,生動展示優秀教學育人成果。即便有高原反應,老師們的西藏情結不會改變,“只要有召喚,還是會去”,詩朗誦《永遠的珠穆朗瑪,終生的雪域情緣》詮釋了東華人奉獻雪域高原的深情厚意。

近年來,東華大學立足教育扶貧,舉全校之力,發揮辦學優勢,匯聚各方資源,與雲南、新疆、西藏、貴州等地心手相牽,為實現雲南鹽津脫貧“摘帽”和鄉村振興、助推新疆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助力上海援藏工作、推進雲貴少數民族特困地區非遺文化傳承和民族產業振興亮出了東華擔當。

來源:周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