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杭州!不要只去人山人海的西湖,去發掘自己的小眾趣味

去杭州!不要只去人山人海的西湖,去發掘自己的小眾趣味

文章:夢旅人日報

攝影:大熊影像


仔細數一數,去杭州遊玩有4次了。

第一次,是我4歲的時候,唯一的證據就是爸爸抱著我在六和塔下的留影紀念照片,其他一點兒也不記得了。

第二次,間隔了許久,是新婚後和老公同去,環西湖徒步一天,一路留下無數身影。

第三次,是生完孩子後,去靈隱景區和南宋御街玩了兩天,過了在杭州騎車的癮。

第四次,帶著4歲的兒子,第一次住了四眼井民宿,遊玩了九溪十八澗,感受了美妙的山野風光。

這麼一羅列,簡直活脫脫一個輪迴啊!

細細說攻略的事情不太擅長,懶極,就想把這麼多次杭州遊玩中的私人趣味記下來,有個下次再去的念想。


西湖十景切勿走馬觀花

婚後第一次來杭州的時候,年輕不懂事,原計劃一天走一圈西湖,結果抱著每一處都想細細品味的想法,邊賞玩邊拍照,最後只從麴院風荷走到了雷峰夕照,中間再加上白堤和孤山。後來想一想,玩得更盡興的辦法是租公共自行車,方便省力。

去杭州!不要只去人山人海的西湖,去發掘自己的小眾趣味

西泠印社享寂靜的美好

大學時,痴迷過一陣篆刻,緣起大概還是高三時無意在上海老牌文房四寶商店“朵雲軒”對那些石頭的一見鍾情。大學裡正好有書畫篆刻社團,因此很是刻苦練習了一番,當然,這一技藝隨著時光消失殆盡。

西泠印社是聞名已久,但是走入院子的那一刻,看到長廊裡各時期和各大師的碑刻以及那個爬滿青苔刻著“西泠印社”的石山門,還是被震撼到起雞皮疙瘩。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此地人很少,當你細細品味那些石頭上文字的力量時,只有鳥鳴聲伴隨耳旁,極適意。另外印社附近就是中國印學博物館,館藏了更多珍貴的印章,如若細細觀賞,半天都不夠看。

去杭州!不要只去人山人海的西湖,去發掘自己的小眾趣味

雲松書舍邂逅超大錦鯉

第二次去杭州,租了自行車前往靈隱寺,結果在路邊看到一座掛著“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對聯的仿古院落,讓人頓時有了穿越的感覺。這座院落就是雲松書舍,由金庸出資1500萬興建,修建初衷為“以供藏書寫作和文人雅集之用。

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迴廊牆壁上從靖哥哥俏黃蓉到喬幫主令狐沖韋小寶陳家洛的壁畫,也不是蘇州園林式的豪華建築格局,而是花園水塘裡那好幾條將近1米長的錦鯉!

這幾條錦鯉開始我們並沒有注意到,結果它們猛地快速游來把頭浮出水面,足足把兩個沒有防備的人嚇一大跳,差點把相機跌落水塘。

去杭州!不要只去人山人海的西湖,去發掘自己的小眾趣味

九溪十八澗哪能不溼鞋

最初不想去九溪十八澗,因為總覺得孩子小,走不動。後來在朋友的推薦下,我們決定試一試。從龍井村出發,呈現在眼前的就是一條蜿蜒的碎石山路,但比較平緩,走起來不難。

當看到穿過山路的第一條溪水時,孩子很是躊躇,他想走溪中的石頭走道,但是每個大石頭間隔比較遠,在我們的鼓勵下,無奈只能選擇拉著爸爸的手蹚水過溪,結果一下就把襪子褲腿全溼了,他嚇得差點哭出來,直喊“水冷水冷”。

九溪十八澗果然名不虛傳,溪水清冽,群山環繞,自成一派野趣。等走了第二道溪水,小孩已經對周圍山山水水的環境很熟悉了,主動要求光腳穿涼鞋過去,完全適應了野外遊玩,還玩起了溪水。

接下去就放鬆了,邊走邊玩,爬到茶樹田裡假裝采采茶葉,對著樹洞大吼大叫,指著各種石頭講恐龍故事……最後一路走到九溪煙樹。我心裡直在反省,真是不能小看孩子的能量。或許等孩子長大,也不會記得這個經歷,但是於大人,是一個極大的成長瞬間。

去杭州!不要只去人山人海的西湖,去發掘自己的小眾趣味

在溪中溪品郁達夫的茶

《半日的遊程》裡,郁達夫先生寫到和小學同學走到九溪十八澗口上,“一面喝著清茶,一面只在貪味著這陰森得同太古似的山中的寂靜,不知不覺,竟把擺在桌上的四碟糕點都吃完了。”最後還和茶店老翁對了一聯:“三竺六橋九溪十八澗,一茶四碟二份五千文”。

此等情趣,感染到我,決定在溪中溪酒家吃午飯。選了個面對九溪煙樹最美景觀的戶外位置,邊吃茶邊努力感受郁達夫的寂靜。

飯後,有挑擔賣楊梅的小販,買了一小筐來自楊梅嶺的新鮮楊梅當飯後甜點,吃了許多,好吃。

去杭州!不要只去人山人海的西湖,去發掘自己的小眾趣味

住山間民宿嘗隱居之味

前幾次來杭州住的都是酒店,這次特地選了個位於四眼井村的民宿,想嚐嚐杭州山裡的“隱居滋味”。

四眼井這個地方,確實有這麼一個超過兩百年曆史的古井,四個井口雖然已經被圍起來,但是井裡還有水,這樣的井恐怕別處非常少見。

我們入住的民宿在山坡上,從村口進去走十分鐘左右,從房間能看到對面的群山,山上種滿了茶樹,滿眼綠意。從村子出發順著滿覺隴路往更深的山裡走,一路會經過各色風格的民宿、食店和咖啡店,當然茶葉店和茶舍更多。

這條路上,我們吃到了兩家在杭州很火的餐飲店,一家主打鄉舍情誼,一家主打小資情調,給人感覺代表了杭州的某種融合和閒適的城市元素,似乎活在杭州,就活在隱山林和入俗世之間,這種態度,是我們這樣匆匆一遊的客人們無法輕易獲得的,唯有沾染一些,才不虛此行。

去杭州!不要只去人山人海的西湖,去發掘自己的小眾趣味

最後,用郁達夫在《達夫遊記》序裡的最後一句話結尾:“此外還有關於杭州的飲食起居的話,我不是作西湖旅行指南的人,在此地只好不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