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來當北大團委書記,虧麼

李克強昨天回到了母校北大,他在北大學習了近十年,其中有一年的工作經歷,正是這段工作經歷,成為他步入中國政壇的起點。

他來當北大團委書記,虧麼

1982年至1983年,李克強出任北大團委書記。當年,李克強用兩個月的時間複習了有關課程,準備留美考試。校黨委副書記馬石江看中了他的領導才能及沉穩性格,十多次找他談話,要他留校任團委書記。最終,李克強放棄出國,選擇留校。這一消息震動北大校園,議論四起。有的人說:“克強,你可虧了,留學變留校,當個團幹部”、“做那工作,把塊材料給可惜了。”

外界有所不知,在北大這樣的頂尖高校,除了眾多知名學界翹楚之外,還有一類人聞名於全國:校團委書記。

之所以聞名,是因為在優秀人才扎堆的北大,能脫穎而出成為青年帶頭人,本就是優中選優,是萬千學子學習的榜樣。由於北大清華地位特殊,校內的團幹部也獲得了比同齡人更好的發展機會。兩校的團委書記,大多成為了組織重點培養的對象,走上仕途後,進步神速。

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發現,北大的團委書記,經商治學者甚少,大多走上從政之路,他們中許多人在求學年代就是學生幹部,立下從政報國之志。我們現在常說北大畢業生中出高級幹部,其實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從團幹部成長起來的。

找過工作的小夥伴都知道,留校是一個不錯的工作選擇,尤其是能留在北大工作。許多學生幹部,留校後的第一個崗位,就是校團委,這一步,十分關鍵。

此前也介紹過,高校團委書記到35歲左右一般是要轉崗的,轉崗去哪,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從政路徑。

現任北大黨委書記朱善璐,曾是八十年代末期的團委書記,此後他長期留在學校工作,直至成為校黨委副書記。類似的情況還有張彥,他畢業後一直在高校工作,從團委書記幹到黨委常務副書記,如今已是廈門大學黨委書記。他出生於1969年,是全國最年輕的副部級幹部之一。

也有不少人繼續在共青團系統發展,比如關成華,從北大團委書記轉任北京團市委書記,沈千帆從北大團委書記轉任北京團市委副書記。值得一提的是,兩人如今又迴歸高校和學術工作。關成華擔任昌平區委書記後脫產學習一年,後辭官擔任北京師範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沈千帆如今則是北工大黨委副書記。

現任北京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邱水平也擔任過北大團委書記,他當年轉崗到朝陽區工作,此後成為一名地方幹部。如今,越來越多的北大團委書記走上了這條路,韓流先到重慶掛職,又轉到廣西工作。呂晨飛離開團委書記崗位後則擔任北京昌平區陽坊鎮黨委書記,如今也成為了一名副局級幹部。

值得一提的是全國學聯主席劉凱,他出生於1983年,留校後曾任北大團委副書記,2011年,28歲的他由北京朝陽團區委書記遠赴甘肅工作,如今已成為全國最年輕的一位縣委書記。

上文說過,在高校裡,團委書記總是“有志青年”們熱議的明星人物。在很多校園論壇上,大家也會討論他們的去向和發展。如今,有不少人會認為,當團委書記也沒那麼吃香了,進步沒那麼快了,也不是一步就能迅速走上高級領導崗位了。甚至有的團幹部和學生幹部還有些失落感。

事實上,這又回到了一個老話題:從政的初心。學生想當學生官,學生官想當成人官,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年輕人追求進步的表現。可追求並不等於做投機鑽營的“官迷”,並不等於將當學生幹部、團幹部設計為自己從政的捷徑。

上文說了,總理擔任團委書記時,是無心插柳,客觀上反映了百廢待興的國家對優秀人才的渴求。當年,社會輿論並不看好“黨政工團”這樣的工作,留學從教似乎是更好的選擇,因此才有人會說:“當團委書記,虧了。”

相反,當下有一些年輕的團幹部,並沒有從前輩身上學到立志報國的衝勁,而是一味醉心於藉助共青團的階梯快速晉升,最後沾染了一身官氣,成了名副其實的官僚。

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此前就介紹過石景山團區委原書記楊俊峰的案例,楊曾是北大團委副書記,轉崗到石景山工作後,心無戒律、行無底線,屢屢違紀,甚至將青聯委員捐款以不入賬的形式設立“小金庫”,最後被開除黨籍。

初心,永遠是最珍貴的。李克強學長回母校,讓廣大青年們激動不已,可見莘莘學子們都有一顆追求上進、家國擔當的初心。可這顆初心如何轉變成永動的事業心,還請認真研讀青年李克強當年的求學故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