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後,這件事比懲罰更重要!

前天,週日,因為五一調休,週日是需要上班的,我和老公都要上班,幼兒園不開學,兒子只能送到奶奶家。

週日早晨,帶兒子出門了,兒子一會兒要拿玩具,一會兒又要拿吃的,整個早晨就處於混亂狀態。

乘電梯下樓了,剛出單元門,兒子站住不走了,我疑惑地問怎麼了。

兒子說:“媽媽,三輪車忘記騎了 !”看他的架勢,不回去騎三輪車是不會走了。

本來忙活了一早晨的我就有些煩躁,我說:“快走吧,媽媽上班要來不及了!”

“我們早就說好了要騎三輪車了!”

我頓時怒了:“趕緊的!媽媽已經快要遲到了,你還在這磨磨蹭蹭!”

我一邊拖拽著兒子,一隻手提著東西。

“那我們下次一定要記得騎。”兒子小聲嘟囔。

我轉頭一看,兒子的眼裡含著淚花,極度委屈地跟著我繼續走,他沒有再堅持。

為什麼要說這件事?

是因為我忽然意識到為什麼兒子這麼快就妥協了。

在以前,兒子也是會堅持,但是今天他敏感地察覺到了媽媽的情緒。

在以前他犯錯的時候,媽媽也是這樣情緒暴躁,如果再堅持迎接他的可能就是狂風暴雨。

其實在前一天我們就討論過為什麼到帶著這個三輪車去奶奶家,因為這是他最喜歡的車子,並且這個車子好騎,奶奶家有個自行車,但是好像有點軸,騎起來很費勁,我們還討論了這個車子的各種問題,然而今天早晨倆人都忘記了。

我覺得從這件事中我們作為家長是不是能夠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沒有為孩子的懂事而高興,反而心裡有種刺痛的感覺。

3歲半的年紀不應該是這樣!

01. 懲罰更容易讓孩子成為一個害怕犯錯、犯錯後只會逃避責任的人

還記得19年7月的時候,有這樣一則關於“熊孩子”作惡的驚悚新聞:

6歲女孩彤彤前往親戚家中,與從小玩到大的12歲哥哥玩耍。打鬧中,她不小心從木架子上掉了下來,頭部著地昏迷了。然後,這個12歲的男孩竟然因為“害怕家長責罰”,而選擇用木板一次次擊打女孩,最終導致其死亡。


孩子犯錯後,這件事比懲罰更重要!


由於對犯錯誤被懲罰的恐懼,這個12歲的男孩喪失了理智和判斷力,伸出了罪惡之手,毀滅了別人也毀滅了自己。


儘管我們無法得知這個12歲的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具體經歷了些什麼,但從他“殺人”動機中,不難發現:這個男孩以前在犯錯時受過的懲罰讓他對“犯錯”有著深深的恐懼!


捷克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說:經常被嚴厲懲罰的孩子在犯錯誤時,往往選擇逃避,並出現過度攻擊的行為。


父母本想用懲罰來讓孩子學好,然而,事實卻是孩子從父母的懲罰中明白“犯錯”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從而害怕犯錯,犯錯後也會想盡辦法掩蓋真相、逃避責任,進而錯上加錯……


02. 和孩子共同承擔,糾正錯誤,比懲罰更重要!


犯錯在所難免,而比起錯誤本身,更為重要的是父母對待孩子犯錯的態度。


在一檔韓國親子綜藝節目《超人回來了》,裡面4歲的混血小美女樸娜恩吸粉無數,不僅因為她有一張超萌的混血臉孔,萌萌噠的小奶音,更因為她小小年紀卻很有擔當,是個超級正能量的小女孩!


孩子犯錯後,這件事比懲罰更重要!


爸爸因為工作的原因讓叔叔暫時照顧一下姐弟倆,叔叔讓小娜恩去點吃的,小娜恩點完端著吃的回去路上因為飲料太沉沒端穩,灑了一地。


孩子犯錯後,這件事比懲罰更重要!


小娜恩在短暫慌張之後把剩下的東西放到一邊,然後跑去告訴叔叔這件事情,並承認是因為自己沒端穩所以才打翻了飲料。然後又跑回了櫃檯,誠實地告訴店員姐姐自己把飲料弄灑了,一邊道歉一邊向姐姐要紙巾想去幫忙收拾。一臉呆萌地尋求幫助的小娜恩,完全沒有緊張的樣子。


孩子犯錯後,這件事比懲罰更重要!


孩子犯錯後,這件事比懲罰更重要!


娜恩還為了自己的失誤而給周圍人添麻煩一直道歉,事後還幫著一起打掃。後面工作人員問她的時候她說:我爸爸告訴我,人做錯了事或是給別人添了麻煩,一定要勇於承擔責任,絕對不能逃避和撒謊!


相信看到這裡,不少人被小娜恩圈粉。而小娜恩之所以能夠如此從容淡定的面對自己不小心犯的錯,並勇於承擔責任,和爸爸對待小娜恩犯錯時的態度和引導方式是密不可分的。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娜恩爸爸平日裡在面對孩子“犯錯”時,都是怎麼做的吧!

早上爸爸還在睡覺,因為弟弟餓了,娜恩就想著給弟弟弄吃的。為了方便吃,她把大包麥片全都倒在地上了,又倒了牛奶,和弟弟一起吃拌著吃!


孩子犯錯後,這件事比懲罰更重要!


想著美味要分享,於是便開心地跑去叫爸爸起床一起吃……


孩子犯錯後,這件事比懲罰更重要!


當爸爸起床後看到滿地的食物,整個人都懵掉了!看到這種情況不崩潰是不可能的,但爸爸沒有馬上發脾氣,而是淡淡的說了一句“我受不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