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被写进正史的乞丐,生而渺小,却做出了感动世人的事迹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一句话道出了多少人的心酸,小小的年纪却已明白了人生道理,甘愿承受生活中的各种苦难,只想着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好些,因为他们不仅要承担着个人的生活,还要负担起整个家庭的希望,早早的失去了孩子该有的童真。

真正被写进正史的乞丐,生而渺小,却做出了感动世人的事迹


乞丐在人们的记忆中并不陌生,从古至今都有乞丐的身影,因生活所迫走上了乞讨的生活,可即使生活在底层的人,也会有大人物的出现。在小说《神雕侠侣》中有一位人人敬畏的乞丐,他就是洪七公,同样是乞丐出身,却做到了让人敬畏的程度,也是一位厉害的人物。

真正被写进正史的乞丐,生而渺小,却做出了感动世人的事迹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不是只有皇帝和有功之臣才能载入史册,有一位乞丐同样被载入了史册,他就是武训。武训这个名字也许有人不知道他是谁,但是他的事迹却值得让更得多知道,并流传下去。武训原名武七,生于道光年间,出生在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中,从他的出身决定了他的一生都是辛苦的。

真正被写进正史的乞丐,生而渺小,却做出了感动世人的事迹


武七在年幼时失去了双亲成为了孤儿,因此只好乞讨为生,长大后多次离家打工,不管是长工还是短工,只有给钱武七都会全力以赴,努力的工作。憨厚的武七还没真正的见识到社会的险恶,每天都是笑脸迎人,但是他因为不识字被老板从中做了手脚,不仅没给他工钱,还被吊在房梁上狠狠的打了一顿。

真正被写进正史的乞丐,生而渺小,却做出了感动世人的事迹


这次的毒打差点让武七丢了性命,口吐白沫,三天不能吃饭,从这次的教训上让武七真正的意识到读书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当他再次活过来后,武七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创办义学,让贫困的孩子也能读得起书,不能因为没文化而被欺负。

真正被写进正史的乞丐,生而渺小,却做出了感动世人的事迹


目标虽然制定了,但是创办义学需要大量的资金,身无分文的武七靠着乞讨来完成自己的目标。从21岁开始武七每天都是蓬头垢面,衣衫不整,过着乞讨的生活。但是武七内心却是高兴的,因为每当讨到一点钱时,武七就知道自己离梦想又进了一步。

真正被写进正史的乞丐,生而渺小,却做出了感动世人的事迹


从21岁开始到51岁,武七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创办了第一所义学,置办了230亩学田,共花费了4000余吊。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武七犹如苦行僧一样的生活,什么苦都吃,什么活都做,将自己放到了尘埃中。武七是一个居无定所之人,面对积攒下越来越多的钱,无处放置,武七心中着急了。

真正被写进正史的乞丐,生而渺小,却做出了感动世人的事迹


打听到县里有一位举人,为人正直,名声极好,便想着跪求举人的帮助,可举人一见对方是乞丐直接拒而不见,武七对此并没有放弃,而是跪在了大门口,这一跪就是两天。武七的举动感动了举人,答应帮他存钱,并且还要助他办学。学校虽然有了,但是没有学生和老师,于是武七便跪求有学问的进士、举人任教,钱都是由武七来支付。亲自到贫困家庭去,跪求他们同意孩子去读书,并且不收取一分钱。

真正被写进正史的乞丐,生而渺小,却做出了感动世人的事迹


就这样武七创办的第一所义学正式的成立了,光绪十六年武七与寺院合作,在馆陶县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光绪二十二年武七又靠行乞积蓄,并求得临清官绅资助,用资3000余吊在临清县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一生靠乞讨创办了三所义学,从没有为自己考虑了一下,一生不娶妻、不置家。

真正被写进正史的乞丐,生而渺小,却做出了感动世人的事迹


武七的一生不管是穷困时期,还是有钱时期,从来没忘了自己的乞丐的身份,在他置宴招待老师时,自己都是站立在门口,等老师们吃完才进去吃些残羹剩饭,将自己放在了最低的位置。

真正被写进正史的乞丐,生而渺小,却做出了感动世人的事迹


武七的事迹感动了朝野,光绪帝赐名为武训,并赏赐了黄马褂,从而武训名声大作。在光绪二十二年,五十九岁的武训听着孩子的读书声去世了,一生虽然艰苦,但去世时却是面带微笑的。出殡当天,参加葬礼的人多达万人以上,哭声震天,乡民们纷纷落泪,平凡的伟人就这样离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