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地處雞鳴三省、烏蒙山赤水河流域,明宣德9年就開始興辦學校

敘永,古稱永寧,地處烏蒙山深處赤水河流域,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由於諸多因素影響,經濟發展較為滯後,但明朝以來一直十分重視教育。

據《敘永縣誌》記載,明宣德9年(1434),創辦永寧宣撫司學宮(原址為今實驗小學)。清康熙9年(1670),在西城外修建敘永廳學宮。清康熙22年(1683)又在西城南周家山(現敘師附小新校區)修永寧廳學宮。清乾隆30年(1765)同知陶敦和捐買王氏在瓦窯壩舊房創辦了丹山書院(今敘永一中地址)。清光緒30年(1904)在官井壩創辦初級師範班,1905年開中級師範班。1906年李維漢(盤谷)在官井壩創辦“永寧中學堂”,教師僅5 人,學生30人,屬公立學校; 同年,城區把永寧廳考柵改設高等小學堂,將火神廟前殿改設初等小學堂。農村在鳳凰裡(今天池鎮),將禹王宮改辦為鳳凰裡小學堂(天池小學前身)。這是敘永最早的初中和小學校。

這裡地處雞鳴三省、烏蒙山赤水河流域,明宣德9年就開始興辦學校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建立民國。民國時期,敘永教育開始初步發展。民國2年(1913)縣內有中學1間,在校生128人;有小學3所。民國21年(1932),有中學1所,在校生349人;有小學266所,其中,鄉鎮中心小學37所,保國民學校229所,小學在校生3280人。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中學在校生僅248人;小學校減為82所,其中,縣立小學3所,區立小學9所,區初級小學32所,短期小學29所,聯立和教會學校各1所,邊民小學4所,在校學生查無統計數據。

這裡地處雞鳴三省、烏蒙山赤水河流域,明宣德9年就開始興辦學校

抗日戰爭期間,敘永教育因西南聯大在敘永建立分校,推動敘永教育向前發展。1940年,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合併而組建的國立西南聯大,在敘永建立“國立西南聯大敘永分校”, 招收聯大四0級學生。中國最高學府的到達,促進了敘永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原“永寧聯立初級中學校”(即原永寧中學堂)升格為“四川省立敘永中學“(簡稱省中),增設高中班,招收男、女生,分設高中部、初中部。次年,縣上自籌經費,將古廟定水寺改建成“敘永縣初級中學校”(簡稱縣中)。到抗戰勝利前夕的1944年,全縣有中學2所,初中在校生884人,高中在校生375人。有小學334所,其中,鄉鎮中心校41所,保國民小學287所,私立小學5所,在校生21274人。

這裡地處雞鳴三省、烏蒙山赤水河流域,明宣德9年就開始興辦學校

1949年12月1日,敘永解放。剛解放的敘永教育十分落後,1950年,2所中學只有初高中學生536人;小學54所,僅有學生3286人。教育事業百廢待興。

解放後,經過黨和政府不懈努力,中學和小學蓬勃發展。1958年創辦了敘永師範校,為促進教育大發展、教育質量大提升培養師資人才,到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全縣有中學29所,初中在校學生2467人,高中在校學生388人。有小學782所(含耕讀小學和民小537所),在校學生57314人。

文化大革命後,敘永教育在黨和政府的英明領導下,一年一個臺階,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為敘永乃至國家經濟社會建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敘永教育也迎來了輝煌的今天和更加燦爛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