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先過“字詞”關——讀書人必治的輕浮病

原創


幾天前,幾個同事在一起為某人是否讀過了一本當下很熱的書而起了爭執,其中一個就拿出這本書裡的一個生字詞考問那人,結果那人認不出來,吭哧半晌,狡辯道:“我看的是書中的道理,又不是幾個生字詞了!”


眾人聽了,知他並非真正的讀書人,而是湊熱度、看熱鬧、滿足於瞭解些情節便罷手的,卻偏要避重就輕、自我掩飾,便多不以為然、唏噓著散了。


這種情況也許很多人都會持與該人同樣的觀點。對消遣類閱讀來說,自然無可厚非,因為通俗讀物,為最大化方便與迎合閱讀的人群,一般也不會出現生僻的字詞;但如果是嚴肅的作品,對專業閱讀者而言,就不能不認真對待裡面的字詞了。


這讓我記得讀中學時,自己身上發生的事。當時,為了提高閱讀理解題的答題水平,語文老師常提醒我們要主動增大自己的閱讀量,於是課外時間閱讀經典書籍一時成風。一天,老師問我讀了什麼書,我頗自得地告訴了他書名。老師聽後,當即隨手寫下一個詞組,問我讀什麼。


我一看,根本不認識。


老師的臉色凝重起來,嚴肅對我說:“這正是你所讀的那本書裡的一個詞,怎麼會不認識?連這個詞都不認識,怎麼敢說你已經讀過了這本書?”


直到今天,我依然忘不了那個詞,更忘不了老師當時的諄諄教誨。也是從那一天起,我知道了讀書的第一關,就是字詞——如果不能掃清一本書中的生字、生詞,就不能堂而皇之的自稱讀過了這本書。


這個認識和隨手翻動字典、詞典,及時解決生字、生詞的習慣,帶給我很大的收穫。例如,在讀《包法利夫人》的經典譯本時,如不放過裡面“喬支喬張”這個詞語,且經不懈深挖,就可知這個常以“喬張喬致”出現在現代文學作品中而現今已不多用的詞語,上溯或源於《古今小說》與《燕子箋》的“喬模喬樣”。再如,如有人隨口說出“迷留摸亂”這個詞語(口語中或為“米勒摸了”),則可判斷其極可能熟讀過《金瓶梅》(潔本),並對第六十九回林太太一節,諳熟於心。此般種種,都是在字、詞上下足功夫才會有的意外之得、平添之趣。


好在現在有了手機輸入法,通過“手動輸入”功能,可以更好地解決生字、詞的困擾,實在是方便快捷多了。


閱讀先過“字詞”關——讀書人必治的輕浮病


閱讀先過“字詞”關——讀書人必治的輕浮病


閱讀先過“字詞”關——讀書人必治的輕浮病


(版權聲明:本篇為佛元原創作品,可以點贊、評論、轉發,抄襲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