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靠發動政變當上皇帝,為何李世民名垂青史,朱棣遺臭萬年?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李世民與朱棣,都是歷史上大有作為的著名皇帝,論文韜武略,論歷史功績,二者毋庸置疑皆是古代帝王中的佼佼者,但他們卻也有著相同的人生汙點,那就是得位不正,靠發動政變才當上皇帝。

唐朝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朝首都長安的太極宮北宮門發動軍事政變,殺兄逼父,奪取皇位,史稱“玄武門之變”。

同樣是靠發動政變當上皇帝,為何李世民名垂青史,朱棣遺臭萬年?

(李世民劇照)

明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由北京揮師南下,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軍攻入首都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朱棣登上帝位,史稱“靖難之役”。

為了得到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李世民與朱棣的手段是一樣的,結果也是一樣的,在如願當上皇帝之後,所取得的歷史成就也不相上下,但截然相反的是,李世民的後世之名極佳,被奉為明君典範,而朱棣的後世之名極差,堪稱暴君代表。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對此,筆者簡要分析如下,如有不足或不當,歡迎批評指正。

同樣是靠發動政變當上皇帝,為何李世民名垂青史,朱棣遺臭萬年?

(朱棣劇照)

首先,雖然李世民與朱棣都是靠武力奪取政權,但本質是不一樣的。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雖說“殺兄”只是手段,“逼父”才是目的,但其本質仍是“奪嫡”。父死子繼,子承父業,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位法則,“奪嫡之爭”歷朝歷代屢見不鮮,大家早已習以為常,所以,縱然李世民的手段著實狠辣了一些,但人們還是比較容易接受的。

反觀“靖難之役”,朱棣將利刃直指正統皇帝朱允炆,其本質是“篡位”。在中國的傳統價值觀裡,“弒君篡位”是最大逆不道的十惡不赦之罪,朱允炆雖然不是直接死於朱棣之手,但“篡位”卻是不爭的事實,更何況天下皆知,朱棣不是不想殺朱允炆,而是沒機會殺。

而且就範圍和影響力來說,“玄武門之變”規模小,持續時間短,只在宮廷內發生,對普通百姓幾乎沒造成任何損害,而“靖難之役”則不然,舉傾國之力,持續四年之久,天下百姓無不受其連累。

同樣是靠發動政變當上皇帝,為何李世民名垂青史,朱棣遺臭萬年?

(李世民畫像)

再者,奪位成功後,李世民與朱棣的治國理念也是不同的。

雖然李世民和朱棣在位期間都開創了盛世,但“貞觀之治”是“以仁治天下”的結果,而“永樂盛世”則是“以暴治天下”的結果。

李世民推崇“文治”,勸課農桑,發展經濟,避免徵戰,讓百姓得到休養生息,在國泰民安中逐步走入盛世。

朱棣推崇“武治”,南征北戰,開疆拓土,罪在當代,功在千古,付出了勞民傷財的代價,才得以實現強國目的,是典型的國富民乏,所以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同樣是靠發動政變當上皇帝,為何李世民名垂青史,朱棣遺臭萬年?

(朱棣畫像)


另外,李世民與朱棣對昔日政敵的處理方式更是截然相反。

說到李世民的“仁”,我們首先想到的會是他與魏徵之間的君臣佳話,而說到朱棣的“暴”,我們首先想到的卻是他誅了方孝孺十族。魏徵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方孝孺是建文帝的舊臣,但是對於昔日政敵,李世民的處理方式是尊敬和重用,而朱棣的處理方式卻是憎恨與殺戮。

魏徵和方孝孺只是兩個典型代表,總體而言,李世民確實比朱棣對臣子好得多、仁慈得多、尊重得多。這不只是心胸的差異,更是格局的差異。

所謂歷史,追根究底是由文人書寫的,李世民善待臣子,自然被奉為明君典範,進而名垂青史,朱棣苛待臣子,自然被當成暴君典型,故而遺臭萬年。

(本文完~)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